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分辨率河相沉积记录的洪水事件及其规律
【6h】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分辨率河相沉积记录的洪水事件及其规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引 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

1.5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剖面概况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层序列

3.2 各剖面粒度参数与粒度组分序列

3.3 粒度特征与水动力关系

3.4 各剖面重建的洪水序列

4 讨论

4.1 洪水事件规律

4.2 洪水事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4.3 洪水事件与气候驱动要素的关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古洪水研究包括古洪水序列的重建和古洪水的强度重建,它对防洪减灾和水利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个高分辨率河湖相沉积序列,以210Pb&137Cs放射性同位素测试、SCP和AMS-14C测试建立剖面年代框架,以激光粒度测试了沉积序列的粒度、分析并辨识了粒度指标对洪水的响应,选用砂含量和平均粒径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各剖面记录的洪水事件进行重建。通过滤波和功率谱分析探讨了洪水序列的规律;对比了洪水事件序列和区域气温变化、ENSO、太阳黑子活动和太阳辐射强度、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火山活动,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结果如下:  1.基于测年结果和沉积事件的判断,XR、GJ、YZR(上段8.4m)、HMT和DCL剖面(钻孔)分别是1775年、1882年、1788年、1832年和1660年来沉积的。河漫滩沉积序列沉积速度在2.38cm/a到7.23cm/a之间,湖泊沉积速率相对较慢,在0.43cm/a到0.56cm/a之间。  2.对各个剖面(钻孔)粒度分析发现:各剖面样品间粒度存在差异,粒度频数分布曲线和粒度频数累积曲线对水动力响应敏感。洪水期滚动组分和跳跃组分相对较多,湖泊沉积在100μm以上存在明显的粗粒峰,河漫滩沉积在300—500μm或800μm以上区域有明显的峰出现,其平均粒径较粗,砂的含量偏高;非洪水期的样品滚动组分和跳跃组分较少,以8—20μm的峰为主,粘土峰次之,砂含量较少,颗粒偏细。两者在粒度参数和粒度组分散点图中投影区域也有所不同。  3.基于洪水期和非洪水期粒度特征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各剖面洪水序列进行了判别。XR、GJ、YZR、HMT和DCL剖面分别识别了43、18、46、30和25个洪水年份,洪水发生的频率在7.25%—22.05%之间。  4.各剖面识别的洪水序列的频率和功率谱分析显示:1775—1860年和1925年至今是洪水的频发期,1860—1925年为洪水的少发期;各剖面洪水存在2—8a和11a左右的高频周期和14—16a、18—22a、30—34a、42a、47a、58a、62a、68a、147.67a的低频周期,分别与QBO、ENSO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接近。  5.洪水事件序列与气温变化、ENSO、太阳黑子活动、太阳辐射强度、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火山活动对比显示:在与气温变化的关系上,在长时间尺度上(70-80a),洪水多发生于气温偏暖的时期;短时间尺度上(10a),洪水更易在气温偏低的年份发生。洪水更容易发生在厄尔尼诺和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在长时间尺度上(70-80a),太阳辐射强和太阳黑子活动剧烈的时候洪水往往频发。洪水事件在东亚夏季风偏弱的时候发生的频率更高,与印度夏季风的关系并不显著。在一次较强火山喷发之后的两年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上述研究结果明确了区域洪水发生的规律和气候背景,拓展了古洪水研究的内涵,为区域防洪减灾提供了决策上的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