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
【6h】

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经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动态

2.国外研究现状

(四)基本概念

1.动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跨学科分析法

3.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难点

2. 创新之处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理论依据

1.党的群众路线是动员的源动力

2.社会动员理论提供了微观动员视角

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丰富青年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实践依据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2.不断推进青年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调整阶段-革命经验的历史延续(1949-1956)

1.建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党的主要工作

2.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治制度进行青年政治认同教育

3.以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广泛占领青年思想阵地

4.建立健全宣传组织机构加强对青年思想工作的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探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57-1966)

1.全民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3.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4.文学艺术的思想批判与政治斗争界限模糊

(三)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放缓-青年工作的缓慢推进(1967-1977)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文教科技战线的工作整顿与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化动员(1978-1992)

1.国家治理从群众运动式向科学化、常规化过渡

2.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并行

3.高校教育事业工作在改革中开创新局面

4.媒介舆论建构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感

5.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框架整合作用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稳步推进(1992-2012)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规范

2. 理论教育开展的常态化加深青年的集体认同

3.互联网构建的“弱联系”逐步代替地域形成“强联系”

4.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动员客体之间的“身份认同”

(六)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新发展(2012年至今)

1.新媒体时代下搭建网络动员的工具平台

2.整合社会资源壮大青年发展空间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青年价值立场

4.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思想塑魂

5.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青年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新中国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指导工作

(二)党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充分尊重青年发展的自主性

(四)坚持党管青年的重要原则

(五)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青年的价值涵养

四、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继承和发展

(一)民族复兴视域下锻造青年成为“时代新人”

1.将中国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

2.多维度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风貌

3.督促青年锤炼过硬的本领助力精准扶贫实践

4.小结

(二)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思想动员的出发点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统一领导巩固思想基础

2.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

3.小结

(三)以青年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投资青年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保障生存发展需要

2.整合高质量文化资源为青年亚文化赋能

3.完善青年相关制度保障青年发展的权益

4.小结

(四)推动网络执政成为党管青年的实践探索

1.党性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交融塑造国家舆论引导力

2.合理利用网络情感资源创建青年“情感共同体”

3.统筹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形成青年实践力量

4.小结

(五)提升青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1.打造旗帜鲜明的文化符号建构青年文化身份认同

2.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

3.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保障文化安全

4.小结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胡羽思;

  •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惠;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P3R55;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