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G大型陆路口岸反偷渡新形势及对策研究
【6h】

G大型陆路口岸反偷渡新形势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 章 绪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 章 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非法移民和偷渡

2.1.2 反偷渡

2.2.1 整体政府

2.2.2 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3 章 G 口岸偷渡新形势及现行反偷渡的措施

3.1 G 口岸偷渡新形势及特点

3.1.1 偷渡呈现组织化趋势

3.1.2 偷渡呈现智能化趋势

3.1.3 偷渡呈现国际化趋势

3.1.4 偷渡呈现涉恐趋势

3.2 G 口岸现行反偷渡主要做法

3.2.1 重视资料录入正确率

3.2.2 重视培养民警鉴别伪假能力

3.2.3 开展后台核查工作,加强跨国警务联动协作

3.2.4 定期开展业务交流

第4 章 G 口岸现行反偷渡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职能单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4.2 反偷渡宣传扩及面十分有限

4.3 科技应用能力较低

4.4 反恐处突专业化较低

4.5 民警业务水平相差很大

第5 章 发达国家(地区)边境口岸反偷渡经验与启示

5.1.1 美国

5.1.2 德国

5.1.3 中国香港

5.2.1 科学设置机构

5.2.2 注重科技创新

5.2.3 加强协作机制

第6 章 G 陆路口岸反偷渡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协作机制

6.1.1 强化和地方公安的合作

6.1.2 强化和口岸联检单位的合作

6.1.3 强化和境外移民机构的合作

6.2 深化出入境组织改革

6.2.1 精简机构设置

6.2.2 整合警力资源

6.3.1 认真做好全民普法工作

6.3.2 预防职务犯罪

6.4.1 生物识别技术多元化

6.4.2 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

6.4.3 深化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和共享

6.5 提高反恐处突专业化建设

6.5.1 培养反恐处突专业人才

6.5.2 演练情景设置贴近实战

6.5.3 完善反恐处突联动机制

6.6.1 强化文化建设

6.6.2 健全培训机制

6.6.3 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展开▼

摘要

最近几年,因为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加,国际反偷渡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同时,现阶段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中国开始发展成偷渡人员优先选择的非法移民目的地之一。由于出入境政策越来越宽松,出境、入境客流量不断上涨,由于利益的吸收,境内、境外偷渡犯罪份子将犯罪手段转变,使隐蔽性提升,进行了一系列非法出入境的行为。除此之外,由于恐怖组织活动日益严峻,恐怖势在国内、国外彼此勾结,想要制造一些违法行为,使得边防检查工作不单单面对堵内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截外的压力,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G口岸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位于珠海市东南部,毗邻澳门,陆路与澳门相连,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2018年,G口岸的客流总数高达1.34亿人次,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位。随着出入境人员年验放量逐年上升,其偷渡案件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及特点,如何有效地防范偷渡案件的发生,成为了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对G口岸非法出入境行为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同时强化G口岸反偷渡打击,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同时也对我国大型陆路口岸的反偷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整体政府”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当前G口岸偷渡反偷渡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当前反偷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职能单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反偷渡宣传扩及面十分有限、科技应用能力低、反恐处突专业化较低;民警业务水平相差很大等。本文充分借鉴了境外移民机构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以“整体政府”为视角,又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完善G口岸反偷渡工作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深化出入境组织改革,加强全民普法、提高法治意识,提高高科技应用水平,加强反恐处突专业化建设,推进“学习型”边检队伍建设等有效途径,丰富出入境管制手段,提高打击偷渡活动的力度和准确度。

著录项

  • 作者

    侯璐璐;

  •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 学科 公共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桂花;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陆路口岸,反偷渡,新形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