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研究
【6h】

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我国现有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架构及其缺陷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

一、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

第二节 我国金融调控政策框架存在的缺陷

一、监管主体未确定

二、各监管机构之间缺少协调

三、我国的监管体制存在监管空白

四、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权衡

第二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一节 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的目标

一、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的最终目标

二、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的直接目标

三、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工具选择

一、建立资本缓冲机制

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三、提取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制度

四、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价值比率要求

第三节 微观审慎、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

一、三者之间的比较

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

三、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

第三章 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的国际实践

第一节 国际主要组织的相关规则

一、《巴塞尔资本协议Ⅲ》

二、国际清算银行

三、金融稳定理事会

第二节 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

一、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B)

二、欧洲金融监管体系(ESFS)

第三节 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

第四节 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

第五节 对我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启示

一、完善分析方法

二、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协调合作

三、逆周期调节机制的建立

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第四章 我国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框架构建

第一节 构建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框架的设想

第二节 与多头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新框架的优点

二、新框架的挑战

第五章 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明确各监管主体机构职权

二、加快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金融调控工具

三、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四、加快建立各机构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金融衍生产品加速创新、金融市场也快速发展,而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对一些交叉性的金融业务缺乏统一的监管,使得金融体系内部的系统性风险不断提高和积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监管部门都认识到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理念已经无法保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需采取相对于微观审慎而言的,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自此,实施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调控成为危机后国际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文件中也提出,将“建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框架”列入其中。随着各国经济发展,金融开放程度的不同,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在“一行三会”模式下的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实施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在分析和借鉴别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在“一行三会”监管模式下构建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构想。文章的基本框架为:导论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首先通过分析我国各主要监管机构实施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的现状,得出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我国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的实施所应尽的相关职责。第二章将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的目标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详细说明,接着分析了一些实施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的工具选择。第三章首先说明主要国际组织实施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的相关规则,接着从具体实例出发,分别对欧盟、英国、美国构建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框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构建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启示。第四章提出了在我国“一行三会”模式下构建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设想,接着与原有的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小结以及为加快新框架的形成和实施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