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6h】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中国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变化特征

3.1 干旱致灾因子表征指标

3.2 中国干旱致灾因子时空变化

3.3 中国北方干旱致灾因子变化特征

3.4 中国南方干旱致灾因子变化特征

3.5 中国干旱致灾因子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

3.6 干旱致灾因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典型区域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特征

4.1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3 干旱灾害风险影响因子分布特征

4.4 农业干旱综合风险分布特征

4.5 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率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5.1 中国干旱灾害损失时空变化特征

5.2 干旱灾害损失的南北区域差异性

5.3 干旱灾害灾损率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

5.4 干旱灾损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率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中国分区及其基本气候特征

6.2 中国各区域干旱灾损的区域特征

6.3 综合损失率在气候空间分布特征

6.4 区域干旱灾损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干旱对我国主要粮食产量的影响

7.1 中国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7.2 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化特征

7.3 干旱灾害损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7.4 致灾因子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研究

8.1 致灾因子与干旱灾害损失的关系

8.2 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

8.3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干旱是我国发生频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干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原本一直干旱的北方地区干旱灾害加重,而且,南方的极端干旱事件也呈增加趋势,干旱灾害风险不断加剧。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正以新的气候常态发生在中国各个区域,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干旱灾害风险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复杂且具有区域差异性,而且风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干旱灾害风险区域差异性更明显。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属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之一。而且,农业是气候变暖的敏感行业,也是干旱灾害风险的主要承灾对象。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不断扩大。本研究以我国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研究切入点,以气象综合干旱指数(MCI)为干旱致灾因子表征指标,研究我国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基于风险因子耦合模拟和历史干旱灾损概率统计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中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性特征。阐述不同时段关键气候物理要素对风险的影响,揭示气候变暖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确中国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充分认识了中国干旱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性。基于1961-2014年逐日MCI,系统分析了我国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和频次增加。同时,干旱发生的范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北方干旱加剧的同时,南方干旱明显加重,尤其是大旱范围明显增加。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期干旱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干旱频次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长江流域以北干旱频次较高,黄河流域干旱频次大于30%。但不同年代,干旱发生范围、程度、频次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性。⑵基于风险因子耦合法,构建了综合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案例研究。基于GIS和RS技术,融合气象综合干旱指数(MCI)、遥感反演的土壤湿度、植被指数、干旱灾情和农业统计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干旱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GIS平台下,实现了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同时,根据历史干旱灾害损失概率统计计算干旱灾害综合损失率。将风险因子耦合模拟和历史灾损统计法相结合,系统分析西南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西南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东部,北部高于南部。不同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能力差异导致农业干旱综合风险格局复杂。⑶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干旱灾损率变化特征、南北区域差异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基于历史干旱灾损构建干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分析近50多年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及南北差异性。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都呈增加趋势。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均明显增加,风险显著加大,尤其是成灾以上干旱损失增速更快。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南方和北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差异明显。气候突变后,北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明显高于南方,增幅也比南方快,北方灾害损失增幅是南方的3~4倍,而且干旱损失越重,增幅越快。北方干旱灾害损失主要依赖降水,而南方对温度的依赖程度比北方大。不同时段降水和温度对农业干旱损失的影响不同,只有关键时段的降水和气温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率具有更显著的影响。中国7月下旬、9月中旬降水量和6月上旬气温对农业干旱损失至关重要。⑷阐明中国七个子区域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特征。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等级干旱灾害损失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北综合损失率多年平均值最大(9.6%),其次为华北(9.3%)和西北(8.4%),华东最小(2.4%)。华北综合损失率增幅最大,为1.4%/10a。气候突变后,西北、华北和西南受灾率呈增加趋势,而东北、华中、华南和华东降低;成灾率和绝收率各区域均增加;综合损失率除华中外,其它区域均增加。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区域干旱灾害损失呈增加趋势,越重的灾害对气候变暖越敏感。综合损失率在气候空间的分布区域差异性显著。⑸系统分析了干旱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暖总体不利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加,但不同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略有差异。气候变暖对夏粮、玉米和稻谷不利,尤其是玉米,平均减产0.9kg/10a。中国粮食作物随气象干旱程度的增加趋于减产,尤其是秋粮作物。冬小麦和稻谷随着气象干旱程度加重趋于减产,而夏粮、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与气象干旱的响应不明显。⑹明确了中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中国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为春末、夏季和秋季前中期,8月达到峰值。北方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与中国一致,南方为夏季和秋季前中期,8月关键期的作用最突出。北方关键影响期较南方长,作用比南方更突出。中国各子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关键影响期的长短和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西北、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为单峰型,西南和华南为双峰型。华北、东北和华南。东北、华南和华北关键影响期较长。华北、东北、华中和华东夏季关键影响期作用最突出,西北和华南为春季,西南为夏季和冬季中后期。关键影响期不仅与干旱发生时间有关,更与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生育期和抗旱能力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