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研究
【6h】

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相关概念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

二、回族、东乡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

三、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研究

四、相关概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的选择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城市引力:回族、东乡族妇女的流动

第一节 城漂的背景与原因:变迁与去向

一、家乡变了模样

二、缘定兰州小西湖

第二节 进城过墙梯:多样的流入途径

一、自立:自我打拼

二、婚嫁:随夫流动

三、随迁:家庭流动

第三节 城市的两面:晋升梯与求生筏

一、社会阶层晋升的爬梯

二、底层“城漂”的救生筏

第二章 生存有道:丰富的就业路

第一节 他乡有故知

一、在“家”靠亲戚

二、出门靠朋友

第二节 多样的生存途径

一、多元化打工群体

二、自主型个体经营

三、非常规性收入

第三章 何以为家:城市新坊民的身份归属与表达

第一节 城市中的寺坊:温情依旧的“家”

一、则卡提——城市身份归属的自我表达

二、乃麻子——精神世界的守望

第二节 城市中的“我”:女性意识的萌醒

一、自我意识的重塑

二、他者观念的更新

三、婚恋自由意识觉醒

第四章 有教无类:教育观念的更新和选择的多样化

第一节 现代教育的“围城”

一、旧观念的桎梏

二、新壁垒的筑成

第二节 家庭教育中女性角色的定位

一、幕后到台前的关心

二、另辟蹊径的谋划

第三节 传统“女学”的拓展:草根社会组织的成人培训

一、实用技能培训

二、互动平台拓新

第五章 文化自觉与个性表达:社交、服饰与娱乐

第一节 各自精彩的朋友圈

一、夕阳红闺蜜团

二、新青年关系群

第二节 服饰的“场”:潮流与自信

一、主动跟进的潮流

二、服饰文化的自信

第三节 时尚纷呈的娱乐模式

一、丰富的娱乐生活

二、精彩的网络世界

结语

一、女性观的新认识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反思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以及现代化的进程,生计方式的变革促使农村劳动力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回族、东乡族妇女随着打工潮进入兰州另谋生路。但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她们在开展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面临挑战和机遇,在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互动中不断地进行着调适与自我建构。  本文主要运用访谈、参与观察、文献查阅等方法,以文化适应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对兰州市西园街道40多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的深描与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回族、东乡族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回族、东乡族女性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涉及研究缘起与意义,继而对相关文献作以梳理和分析。第一章首先就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流出的背景及流入的原因、方式、概况作以简单分析;第二章重点对其进入城市之后的生计方式作以讨论,运用差序格局理论对其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在城市生存中的重要作用作以分析,并就主要的生计方式作以梳理;第三章通过与访谈案例的结合,从回族、东乡族传统的寺坊生活出发,探讨了她们融入城市寺坊、构建新的身份归属与认同的过程;第四章重点描述了流动女性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到进入城市后的现代教育观的转变;第五章从流动妇女社交、服饰与娱乐方式等的转变,对她们进入城市后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以总结。最后结语部分就文化适应进行了反思,并对城市回族、东乡族流动妇女城市化过程中女性自主能动性的提升作以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