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美好生活理论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美好生活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美好生活”现有研究角度

二国内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美好生活”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美好生活”逻辑起点:唯物史观中的人

第一节人的本质的实践特性:对象性活动

一人是真正的对象性存在物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二节人的本质的社会特性: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现实的人统一于共同体

二真正的共同体解放现实的人

第三节人的本质的发展特性:社会历史的产物

一人在发展中生成自身本质

二个体与类的发展在历史互动中获得延展

第四节人的本质的超越特性: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一人的自由活动

二人的自觉意识

第二章“美好生活”理论实质:人的本质实现

第一节美好生活的历史进路

一古希腊时期“神性的生活”

二启蒙之后“人性的生活”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生活”

第二节美好生活的现实特质

一主客统一性

二社会历史性

三能动发展性

四现实超越性

第三节美好生活的超越逻辑

一第一层超越:实现人的现实本质

二第二层超越:实现人的超越本质

第三章“美好生活”当代境遇: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第一节社会生产领域:主体与客体的分离

一主体力量与客体力量的错位

二主观客观背离

第二节社会生活领域:共同体与个体的分离

一公共空间私人化

二个体领域的虚化

第三节社会发展领域:新旧发展模式的碰撞

一新旧矛盾交织

二现代性发展理念对发展领域的侵蚀

第四节社会意识领域:价值体系失调

一一元与多元的矛盾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第四章现实困境破解思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一节基本遵循:主体与客体的平衡

一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二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重视人与自身的关系

第二节突出要求: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

一深化对群己关系的认识

二区分个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三立足真正共同体

第三节关键环节:生产与生活兼容

一重申“劳动”的本质意义

二慎思“现代性”发展模式

三拥抱“诗意的”栖居方式

第四节内在支撑:一元与多元共生

一提升价值系统有序性

二提升主体价值选择能力

三优化价值评价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王晨曦;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宗岱;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G41A81;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