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都市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协商治理问题研究--以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为例
【6h】

成都市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协商治理问题研究--以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研究回顾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组织

2.1.2 社区协商

2.1.3 协商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商民主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

2.3 分析框架

3.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历史与趋势

3.1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历史

3.1.1 停滞期:缺乏土壤(1949-1978 年)

3.1.2 萌芽期:依附参与(1978-1992 年)

3.1.3 曲折期:零星探索(1992-2000 年)

3.1.4 发展期:扩大参与(2000-2012 年)

3.1.5 深入期:协同联动(2013 年至今)

3.2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

3.2.1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现行模式

3.2.2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功能价值

3.2.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现实困境

3.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趋势

3.3.2 参与协商规范化

3.3.3 协商形式多样化

3.3.4 协商决策科学化

4. 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案例分析

4.1 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的基本情况

4.2 爱有戏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项目研究

4.2.1 市民论坛:自下而上式议题协商

4.2.2 流动茶铺:自上而下式议题协商

4.3 两大项目比较研究

4.3.1 两大项目的共同点

4.3.2 两大项目的不同点

4.3.3 案例总结

4.4 爱有戏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成效分析

4.4.1 平等对话:凝聚价值共识

4.4.2 利益疏导:化解矛盾风险

4.4.3 优化配置:整合社会资源

4.4.4 科学决策:完善治理机制

5. 爱有戏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不足

5.1 制度化保障不健全

5.1.1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5.1.2 行政化过度管控

5.2 社会组织自身局限

5.2.1 独立性与公信力低

5.2.2 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协同联动

5.3 协商能力与认知不足

5.3.1 协商参与意识不强

5.3.2 协商能力不高

5.4 协商成果落实不到位

5.4.1 缺少常态化监督与反馈

5.4.2 协商执行缺乏持久稳定

6.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优化路径

6.1 优化顶层设计,落实制度安排

6.1.1 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全局

6.1.2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6.1.3 转变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

6.2 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合作联动

6.2.1 重塑社会组织公信力

6.2.2 加强社会组织合作

6.3 建构协商文化,提升协商能力

6.3.1 培养协商意识

6.3.2 补缺能力短板

6.4 健全监督机制,保障治理成效

6.4.1 完善监督与反馈机制

6.4.2 健全政社长效合作机制

7.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化合作治理与共同治理,为社区治理的加强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党和国家将协商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资源嵌入到社区治理中,可以畅通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将矛盾在基层化解,达成广泛共识。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社会组织协商、基层协商成为我国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社区治理次第演进,及至当下社区已成为管理体制创新、多元参与和社会组织嵌入等多重主题叠加与变奏的空间。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文献资料,厘清社会组织的内涵,关注已有研究中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以及社区协商民主的模式、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划分历史阶段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的进程,然后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全文以社会组织为出发点,立足社会组织的角度探究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区协商治理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尽可能针对性地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文章以协商民主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共建共治共享理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最新的顶层设计赋予中国语境下的内涵,以“结构-行动-取向”的思维框架阐释多元治理主体通过协同联动、平等协商对话的民主机制运作,实现凝聚价值共识、最大化公共利益和共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理想追求。社会组织以项目化运作在推动议题进入公共决策议程、搭建协商平台、参与议事互动、协助拟定制度、连接多元主体、整合社会资源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枢纽与载体作用,从而实现疏导矛盾化解风险、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推动科学民主决策的价值目标。  案例实证以成都市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社会工作者团队在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营造项目为调研对象并对利益相关主体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其中,自下而上以参与式城市院落农耕为议题的市民论坛协商案例目的在于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公共空间、促进邻里和谐、丰富居民生活、培养环保意识等,市民论坛结合开放空间技术和罗伯特议事规则,在规范理性的协商流程下,多元治理主体制定农耕管理规章制度并推动决策的执行落实;自上而下政府收集民情民意,以音乐大道主题街区营造为公共议题的流动茶铺对话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改进音乐社区的软件设施推动社区经济发展。流动茶铺没有固定场地,秉持完全开放、自由、公正的理念促使参与各方充分表达利益诉求。  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治理仍然存在独立性不够、合法性不足、协商意识与能力不高、协商成果的执行落实缺乏必要的评估和反馈导致后期效果逐渐递减等问题。政府需要转变治理理念,给予社会组织充分的自主性与合法性,提供足够的支持,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商能力。社区协商要配套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保证治理效果。  综上,传统的社区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益诉求。藉此,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以项目化运作参与社区协商,根据实际场域情境灵活地选择利益表达渠道、协商形式和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实现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协商联动,这也是未来社区治理一种合理高效的实践趋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