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参同佛玄论贵虚——张湛《列子注》思想研究
【6h】

参同佛玄论贵虚——张湛《列子注》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言

第1章张湛贵虚论形成的背景

1.1东晋时代背景

1.1.1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

1.1.2清谈玄学的文化背景

1.2东晋佛教的兴盛

1.2.1僧众与士人交流

1.2.2玄学与佛学的融合

1.2.3般若学六家七宗

1.3张湛思想的理论渊源

1.3.1列子贵虚的影响

1.3.2玄学理论的影响

1.3.3庄子思想的影响

1.3.4佛教思想影响

第2章张湛《列子注》之本无贵虚论

2.1张湛对“无常”的理解

2.1.1三法印之无常

2.1.2神心不疾而速

2.2张湛本无自生论

2.2.1张湛异于王弼之本无论

2.2.2张湛异于郭象之自生论

2.2.3张湛融佛教无常之本无自生论

2.3张湛“无常”之外——“无”的境界

2.3.1生化之本无

2.3.2无假智力,寂然玄照

2.3.3顺其自然,达乎生趣

第3章张湛之“虚”与佛教之“空”

3.1张湛“虚”的含义

3.1.1“有无两忘,万异冥一”

3.1.2生者反虚

3.1.3以虚御实

3.2佛教大乘般若学“空”义

3.3“虚”与“空”的相同理论向度

3.3.1有无两忘

3.3.2绝对超越

第4章张湛之“太虚”与佛教“涅槃”之境界

4.1张湛“太虚”之境

4.1.1“万变玄一,彼我两忘”

4.1.2“群有以至虚为宗”

4.1.3“真宅,太虚之域”

4.2融庄子逍遥的人生维度

4.2.1神凝形废,无待于外

4.2.2物所以全者由虚静

4.2.3虚和之极,无形无生

4.3“太虚”与“涅槃”

4.3.1“万品以终灭为验”——灭生死的涅槃境界

4.3.2“忘怀则无幽不照”——涅槃境界的证悟方法

4.3.3“顺性则所之皆适”——无所执著的最高觉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玄学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各时期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以及不同的玄学思想,虽各自独立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湛处于玄学的第四期即东晋佛玄融通的时代,接引前朝的玄学思想内容,回应时代所提出的生死解脱问题,探讨人生的归宿,借用了列子“虚”的概念,以“至虚”为万物的宗主,援用了庄子超越的人生理论,融汇了佛教的解脱思想,建立了贵虚论,其本质是挣脱物质和心灵困境的超越思想,其理论在玄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张湛援引列子本来作为最高人生境界的“虚”,并扩大为万物之虚,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的命题,以“至虚”为万物的宗极,进而以此讨论人生境域。借鉴庄子“逍遥游”无心于自然的方法,忘却有无、等同贵贱、超脱身体感官,从而超出痛苦领域。张湛承续了玄学前辈关于“有”“无”的辩论,折中王弼和郭象的理论,引用了佛教对于“无常”的理解,借鉴般若学“空”的范畴,认为万物自生而以无为本,建立了独特的本无贵虚论。 他的“贵虚”论所倡导的是以自然虚无的心灵去冥合自然虚无的本体,“贵虚”是心灵自由解放乃至虚无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现实的人生,终点还在于“万品以终灭为验”,为东晋名士营造一个灭生死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被张湛规定为“太虚”之境,既有着庄子“逍遥游”的心灵维度,又与佛教的“涅槃”之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实现这一境界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与提升的过程,是精神的彻底解放和超越的过程,是对宇宙本体内在精神的体验,是东晋时代士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这一玄学问题的转化,谈玄角度的变更,体现了哲学史上思想变化的逻辑规律和进程。通过对《列子注》与玄学、佛学思想的钩连,可以窥见玄学的佛学化、佛学的中国化的理论路径,对于把握魏晋时代的思想脉络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把《列子注》放在玄学、佛学思想背景下进行考察,从研究张湛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张湛哲学所要解决的人生归宿问题及其选择注《列子》的原出,阐述在此目的之下张湛对前代玄学理论的融合,对《列子》和庄子思想的吸收,以及在佛学思想背景下对佛教概念的理解,分析张湛援引列子之“虚”,折中贵无、崇有的独特本无自生本体论,以及与佛学般若学相同的理论向度。从中可见东晋学界的思想动态乃至发展趋势,厘清了它与先秦道家、西晋玄学以及佛学三家的理论渊源。

著录项

  • 作者

    卞鲁晓;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光照;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其他;
  • 关键词

    玄学; 张湛; 列子注; 佛学; 东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