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博平台90后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建构路径探析
【6h】

微博平台90后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建构路径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1.2.3研究目的

1.3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4.1 准社会关系

1.4.2 媒介人物

1.5理论基础

1.5.1准社会交往理论

1.5.2 社会认知理论

1.6研究方法

1.6.1 深度访谈

1.6.2 扎根理论

1.7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2.2国内研究综述

3 研究设计与访谈

3.1 研究设计

3.2 访谈实施

3.2.1时间和场域的选择安排

3.2.2前期修正

3.2.3进行访谈

3.2.4三层编码

3.2.5理论饱和度检验

4 编码分析和范畴提炼

4.1 开放性编码

4.2主轴性编码

4.3选择性编码

5 微博平台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的建构路径探析

5.1 媒介环境:受众使用微博的驱动力

5.1.1平台优势与媒介使用习惯

5.1.2 受众社交需求

5.2 情感基础:接触媒介人物的催化剂

5.2.1相似性吸引

5.2.2 精神依赖性

5.2.3 双方已建构的稳定关系

5.3 心理认知:对媒介信息的主动感受

5.3.1 内容质量

5.3.2 角色类型

5.3.3内容特色

5.3 行为趋向:个体需求的落脚点

5.3.1交往行为

5.3.2 商业行为

5.3.3 趋同行为

5.3.4 移情行为

5.4 价值体验:搭建关系的“最后一棒”

5.4.1积极的准社会交往

5.4.2 消极的准社会交往

6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微博平台受众与媒介人物建立准社会关系的建议

6.2.1 媒介人物:主动担责,积极引导受众发展

6.2.2受众:保持克制,清醒理性看待现实

6.2.3平台:弹性管理,适当满足受众社交需求

6.3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基于扎根理论,通过确定主范畴和核心范畴,总结出媒介环境、情感、认知、行为以及价值体验五个主范畴以及微博平台90后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建构路径这一核心范畴。这五个阶段一起构建了微博平台90后受众与媒介人物建立准社会关系的全过程。本文在结合扎根理论典范模型以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90后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建构路径,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和表现特征揭示了在准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具体行为表现。  在准社会关系建立的初期阶段,在媒介环境以及受众情感的驱动下,受众开始接触并使用微博,并了解不同媒介人物的相关信息,这一阶段受众对媒介人物的情感既包括有意识建立也包括无意识判断。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双方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认知阶段。在此阶段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会发生作用,对媒介人物的依赖会逐渐转化为有意识的判断:如果对媒介人物建立的认知不符合自己已有的期待,那么便会弱化、甚至排斥和中断对媒介人物的情感依恋;如果符合已有的认知期待,那么受众会立足于媒介人物开始采取行为,这些行为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网络环境产生影响,强化受众对媒介人物的认知和情感,最后影响着自身以及其他受众的价值体验获得感。而价值体验的积极与否又会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人物的情感态度,也成为了受众与媒介人物搭建准社会关系的“最后一棒”。  最后,本文为构建积极正面的准社会关系,避免消极的准社会交往带来的资源浪费、人物形象崩塌以及盲目崇拜带来的圈层化等负面影响,从平媒介人物、受众、平台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著录项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