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批判、赞美与惋惜(或曰:批评、认可与改造):庄子的孔子观
【6h】

批判、赞美与惋惜(或曰:批评、认可与改造):庄子的孔子观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面对其时渐盛的以政教规定心性的儒学,庄子作出了充足的回应,这种既有肯定又有规正、纠偏的回应就体现在庄子对孔子的描写之中。庄子描写孔子的方式是一种既包含了肯定孔子境界又包含了文学上的反差与讥讽的“微言大义”,所以也体现出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庄子既对孔子身上的一些特质给予了肯定,又对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知等价值进行了批判,显示出其独特的天道性命思想。庄子认为道是变化又常在的,认为人性之广阔不能用仁义去定义,认为礼俗遮盖了人性本真,所以他要批判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庄子又看见了孔子的人文性,即孔子对人性的了解与孔子的天赋与资质,所以庄子要利用孔子说出自己的思想,在这种借用之中他有意识地对孔子的某些特质进行了凸显与改造,在这种改造之中同时又对其负面性进行了批判,所以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呈现出了一种看似矛盾的“抑扬互见”特点。庄子对孔子的描写可以说是庄子的一种真知灼见:庄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值得去深入挖掘、去深思的,庄子的儒学批判以及社会批判思想也值得去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对孔子的批评、认可与改造都是在“助”孔子。首先,庄子对孔子的批评使庄子真正地成为了“助”孔子者,即就如孔子所说颜回于其言无所不悦但“非助我者也”,庄子对孔子存有不同意见和怀疑,实际上是帮助了孔子。庄子对孔子的评价之带有抑扬两种性质,与孔子对自己评价的既褒又贬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将知之以春秋,同时又会罪之以春秋,说明孔子明白自己的作为在一方面来说是不好和有局限的。所以可以说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出于对孔子的理性观照和深刻体察;而庄子对孔子的赞美与改造也体现出庄子不仅了解孔子的智慧、德性及其对道的追求,还对孔子未曾说出的性与天道之秘密有着深切的体会和发挥,因此庄子塑造的作为“好道者”的孔子实际上是庄子与孔子的结合物,体现出庄子对儒家思想的创造与发挥。  就这个意义来看,庄子不仅对孔门后学流弊以及孔教的弊端进行了批判,还将孔子所没有提及的“性与天道”之秘密,也即孔子的另一面展示和发挥了出来。而纵观文本,庄子对孔子也正是兼有讽誉与惋惜的,庄子对孔子的惋惜体现在《人间世》末段引狂接舆将孔子比作衰世的凤凰,是庄子本意。因此,为了保证庄子对孔子的批判这部分的彻底性,本文将把《庄子》外杂篇当作研究庄子思想的资料,且出于对于庄子对孔子态度一贯性的坚持,也将《庄子》文本整体当作研究庄子的孔子观的对象。  研究庄子与儒家的关系所逃不开的就是《庄子》文本的判定问题,因为历史上“以儒解庄”思潮的发生与对外杂篇真伪的怀疑是同时进行的,若要了解庄子思想的原貌,似乎要从对外杂篇的重新接纳开始。但是,虽然《庄子》文本存在很多争议,但这对庄子对孔子态度的研究之展开并无妨碍,因为纵观整个文本,不管是在内篇,还是在外杂篇都能发现庄子对孔子的“抑扬互见”之态度。不过当今学界主流是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后学掺杂其他思想流派而成,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且间接地贬低了外杂篇的思想价值,从而对庄子对儒学的批判思想多有忽视。所以本文尝试对其进行了质疑,并对外杂篇的思想价值给予了一定重视。本文将外杂篇也当做庄子孔子观的研究对象,这并不是在考据上否认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而是出于外杂篇与内篇思想互相阐明、不可分割、甚至比内篇思想更具有思想上的深度和根源性的特性将外杂篇重新纳入庄子的思想体系之中。  以这样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就可以展开庄子对孔子进行批判和赞美和惋惜(也可以说是对孔子的批评、认可与改造)的具体内容。首先,第一部分绪论将对《庄子》文本问题、学者研究综述、庄子生平以及研究意义等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其次,第二部分庄子对孔子的批判将从道、人性、礼、知四个小节将庄子在文本中批判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方面进行展开论述。再次,第三部分庄子对孔子的赞美将从孔子对道、人性的体认以及庄子好学谦虚的品德三个方面对庄子在文本中所体现出的对孔子的赞美态度进行分析。再次,第四部分庄子对孔子的惋惜将从对孔子终不及道,以及虽然德才兼具却不为世所用两点对庄子对孔子的惋惜展开论述。

著录项

  • 作者

    鲁钰;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谭明冉;
  • 年度 202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庄子,孔子观,儒道,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