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A、B股双重上市公司B股折价现象研究
【6h】

中国A、B股双重上市公司B股折价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一、选题背景 中国AB 股双重上市公司B 股相对于A 股的高折价几乎从B 股市场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国内外理论界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从各种角度做过大量研究,试图揭开B 股折价之谜。 然而,至今为止,国内理论界尚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研究。本文将在综合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对这一问题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希望能找到这种折价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制度内涵,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二、主要内容及结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动性差异、市场差异、信息不对称性等指标对于中国AB 股双重上市公司B 股折价率及其变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四章,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简要介绍B 股市场的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指出B股的高折价现象是B 股市场众多问题的集中反映,并简要分析了B 股市场存在着的一些制度性缺陷,从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章共分为两节:引言和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是相关文献回顾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前人对于B 股折价及所涉及到的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为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思路。这一章共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市场分割理论的综述部分。该部分阐述了市场分割的定义并简单回顾了市场分割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是总结国外学者针对国外出现的市场分割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是总结国外学者对于中国AB 股双重上市公司的市场分割问题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在总结一些经典论文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用来解释B 股折价的传统指标:信息不对称性、H 股和红筹股的替代效应、B 股市场的非流动性和公司质地。 第四节是总结国内学者对于中国AB 股双重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并指出下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是折价形成机制的分析部分,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运用各种实证模型对B 股的折价现象进行了检验,并得出结论为下一步的政策建议提供支持。这一部分共分为五节。 第一节是对B 股创立背景、发展历程和市场现状等问题的综述,在简单描述B 股市场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B 股市场中AB 股双重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特点,即:行业分布广泛、B 股占比偏小、整体业绩一般且相差不大、总体折价率有减小趋势和不同公司折价率差别较大。 第二节是实证研究的假设部分,这一部分共有六个假设,分别是流动性风险、市场偏好性、信息对称性、投机性、体制性风险和牛熊市差异。 第三节是实证研究的指标设计和样本数据选取部分,这一部分按照前一部分的假设,依次设计了相应的衡量指标,并根据文章研究目的,选取了样本数据。 第四节是实证研究的检验部分,该部分设计了横截面回归和时序回归两个模型,并运用这两个模型对前面的假设进行了检验。 第五节在传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说,并对时序回归模型进行了优化和检验,得出了新的结论。 第六节是本章的结论部分,目的在于总结全章的研究成果,为下最后的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第四章是政策建议部分,这一部分是根据实证研究的成果,对B 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三、主要观点及结论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B 股市场目前情况,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了下列主要结论: 1. 相对流动性差异确实是造成目前AB 股之间的折价问题的因素之一; 2. 市场偏好性因素对于公司的融资行为缺乏正向引导作用; 3. 信息不对称因素不能解释目前AB 股之间的价差问题; 4. 国有股比例越大的公司,B 股投资者就相对A 股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从而导致更高的折价率; 5. 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上海市场的折价率要高于深圳市场; 6. 在牛市期间由于市场活络,很多投资者涌入价格相对低估的B 股市场,这导致B 股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下降,进而投资者要求的流动性风险溢价下降,相应的折价率也下降; 7. 对于质地优良的AB 股双重上市公司,其折价率在统计意义上要低于那些低质量的公司,这说明A 股相对于B 股的投机性更严重,从而导致B 股相对A 股折价;8.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B 股市场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导致折价率降低。 四、创新及不足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 1. 考察了市场偏好性对于折价率的影响,并发现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有违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假设; 2. 考察了体制性风险对于折价率的影响,并发现对于AB 股双重上市公司而言,体制性风险确实对折价率有正的贡献; 3. 考察了牛熊市对于折价率的影响,并发现牛市期间折价率要小于熊市期间,可能的解释是牛市期间B 股市场流动性增强; 4. 考察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对于折价率的影响,并发现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B 股市场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导致折价率降低;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有: 1. 本文只是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于折价率的影响,但缺乏定量的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折价率的具体贡献度; 2. 由于数据获取问题,本文采用新台币作为代理变量来衡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一做法还缺乏严密论证。 另外,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而且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文章中一定存在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以利于以后学习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