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及免疫代谢特点的研究
【6h】

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及免疫代谢特点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儿童血浆MVK活性及IgD水平检测方法建立及运用

前言

1.方法

1.1检测原理

1.3 IgD浓度检测方法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受检人群

2.2标准曲线

2.2检测结果

2.3统计结果

3.结论

第二部分高Ig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前言

1.方法

1.1病例总结

1.2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3基因检测方法

1.5文献检索

2.结果

2.1病例资料

2.2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2.3基因检测结果

2.4 MVK活性及IgD检测结果

2.5文献检索结果

3.结论

4.讨论

4.1发病机制

4.2流行病学

4.3临床表现

4.4辅助检查

4.5诊断依据

4.6鉴别诊断

4.7治疗原则

4.8疾病预后

4.9家庭宣教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初步建立健康儿童的血浆甲羟戊酸激酶活性及免疫球蛋白D浓度的正常参照值范围,并运用于验证1例基因确诊的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患儿的免疫代谢特点。同时通过回顾性总结国外多中心大样本资料,阐述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1)采集40例正常儿童的静脉血,通过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 ELISA),获得正常儿童血浆甲羟戊酸激酶(mevalonate kinase,MVK)活性及免疫球蛋白D的正常参照值范围,同时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血浆MVK活性以及Ig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的测量值进行差异性分析。(2)以2017年5月在由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例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mevalonate kinase deficiency,MKD)患儿家系为研究对象,总结该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并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患儿血浆MVK活性及IgD水平与正常参照组之间的差别。(3)在PubMed、EMBASE、Ovi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分别以“mevalonate kinase deficiency(MKD)、hyperimmunoglobulinemia D with periodic fever syndrome(HIDS)、mevalonic aciduria(MA)、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高Ig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甲羟戊酸尿症”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选取报告10例以上的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系列报告进行文献复习,回顾性总结MKD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 结果:(1)基于ELISA检测方法,获得40例健康儿童的血浆MVK活性的正常参照值范围为96.17±19.24μg/L,血浆IgD水平的正常参照值范围为44.11±28.51mg/L,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血浆MVK活性与Ig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2)研究对象为5岁10月男性患儿,生后10天起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发作性发热,每次发作间隔2~4周,每次热程3~7天,发作时伴乏力、多汗、腹痛、关节肿痛、头痛;查体存在贫血貌、颈部淋巴结、肝脾肿大;辅助检查提示血清IgA(5.31~11.26)g/L(参考值0.41~2.97g/L),血胆固醇(2.07~2.97)mmol/L(参考值3.1~5.8mmol/L),血红蛋白(65~102)g/L(参考值110~160g/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关节MRI提示踝关节MRI提示双踝关节积液,滑膜明显增厚伴强化;基因测序结果显示MVK基因c.827A>G、p.E276G和c.827A>G、p.E276G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源于其父亲和母亲;患儿急性发作期的MVK活性为10.987μg/L,发作间歇期为25.078μg/L,均显著低于正常参照值(96.17±19.24μg/L);而患儿的血浆IgD活性在急性发作期(4894.97mg/L)与发作间歇期(4968.75mg/L)均显著高于正常参照值(44.11±28.51mg/L)。本例患儿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欠佳,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可控制症状并可正常上学。(3)MKD为单基因遗传自身炎症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4,该基因突变可引起MVK活性降低,导致甲羟戊酸途径障碍,造成类异戊二烯产物缺乏,促使IL-1β等炎症因子过度产生,继而出现全身炎症反应,根据MVK活性减低程度为两个表型,即高Ig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yperimmunoglobulinemia D with periodic fever syndrome,HIDS)和甲羟戊酸尿症(mevalonic aciduria,MA)。HIDS的临床特征为反复性、周期性发热,通常伴有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关节痛/关节炎、腹痛和皮疹等,罕见淀粉样变性;MA患儿还可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发育畸形和眼部病变并多数早天。诊断本病主要依据2015年欧洲儿童风湿病研究组织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基因检测。HIDS发作次数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部分患儿在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持续控制,而MA患儿通常预后较差,约40%的患儿在婴儿期夭折。目前MKD尚无根治方法,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二线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病例亦有报道,植物类异戊二烯可能成为治疗MKD的新靶点。 结论:本文初步建立了正常儿童的血浆MVK活性及IgD水平的检测方法,并获得健康儿童的MVK活性及IgD水平正常参照值范围,同时运用于检测1例确诊HIDS患儿的MVK活性及IgD水平。该例患儿于新生儿期起病,以周期性反复性发热伴剧烈腹痛、呕吐、关节痛、头痛为主要表现,辅助检查提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基因检测提示MVK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排除了感染性及肿瘤性疾病,因此HIDS诊断成立,检测提示患儿MVK活性减低、IgD水平升高,符合MKD免疫代谢特点。

著录项

  • 作者

    翁若航;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儿内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宋红梅,杨军;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药品;药理学;
  • 关键词

    甲羟戊酸; 激酶; 缺乏症; 临床表型; 免疫;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