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鱼类栖息地地貌及水文特征研究
【6h】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鱼类栖息地地貌及水文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文情势改变对鱼类的影响

1.2.2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

1.2.3 水动力条件对鱼类的影响

1.2.4 栖息地河流地貌

1.2.5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2 保护区鱼类

2.1.3 水利水电工程

2.1.4 采砂现状

2.2 研究数据

2.2.1 水文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生物数据

2.2.4 数据说明

第三章 保护区干流栖息地水文特征分析

3.1 水文情势

3.1.1 保护区干流自然水文过程

3.1.2 保护区干流水文特征

3.1.3 主要鱼类产卵时期水文特征

3.2 水温情势

3.2.1 天然水温包络图

3.2.2 生态水温需求计算

3.2.3 生态水温需求与文献调研结果对比验证

3.3 水动力条件

3.3.1 保护区干流一维水力学模型

3.3.2 流速

3.3.3 水深

3.3.4 傅汝德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鱼类栖息地地貌分析指标

4.1 鱼类栖息地地貌指标选取

4.2 局部河段尺度指标

4.2.1 断面面积变化率

4.2.2 蜿蜒度

4.2.3 产卵场中心点位于河湾位置

4.2.4 纵剖面指标——河床比降

4.3 地貌单元尺度指标

4.3.1 深潭浅滩

4.3.2 江心洲

4.4 断面尺度指标

4.4.1 河宽

4.4.2 宽深比

4.4.3 宽窄率

4.4.4 断面复杂系数

4.4.5 产卵场中心点位置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护区干流鱼类栖息地地貌特征

5.1 保护区干流栖息地地貌概况

5.2 局部河段尺度

5.2.1 保护区干流江段特征

5.2.2 保护区干流鱼类产卵场特征

5.3 地貌单元尺度

5.3.1 保护区干流江段特征

5.3.2 保护区干流鱼类产卵场特征

5.4 断面尺度

5.4.1 保护区干流江段特征

5.4.2 保护区干流鱼类产卵场特征

5.4.3 栖息地横断面适宜度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基本信息表

附录Ⅱ 保护区鱼类产卵类型统计表

附录Ⅲ 保护区干流江段鱼类产卵场中心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河湖水库密布,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和基因库,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珍稀水生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具有大量的名特优鱼类及众多优良的种质资源。然而,目前长江水系鱼类的处境远比人们想像中艰难,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使长江的水域生态退化趋势明显。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排放、农业而源污染、江湖阻隔、水利工程等都是长江水系鱼类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保留了完整的、重要的完成生命史的河段。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圆口铜鱼、长薄鳅等66种特有鱼类以及铜鱼、中华倒刺鲃等重要经济鱼类都生活在保护区水域内。同时,保护区上游1.8km处即是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级电站最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的坝址,且干流航运繁忙,挖沙采石行为严重,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研究保护区干流鱼类栖息地特征,对其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研究江段水文、地形数据,结合鱼类产卵场分布位置及生物信息,本文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鱼类栖息地的水文情势及地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根据保护区干流屏山水文站与朱沱水文站的日实测数据,划分低流量、高流量和洪水脉冲流量三种环境水流组分,确定保护区干流1~5月及12月为低流量时期,6~7月及10~11月为高流量时期,7~9月为洪水脉冲时期。屏山站流量低于1810m3/s时为低流量过程,高于10300m3/s时为洪水脉冲流量;朱沱站流量低十3540m3/s时为低流量过程,高于18000m3/s为洪水脉冲流量。
   (2)根据屏山站多年水温观测记录,采用生态水文学中的变化范围法(RVA方法),推算各月的适宜生态水温目标,并用有文献记录的17种保护区鱼类的产卵期适宜水温范围进行可靠性检验,最终确定保护区鱼类生态水温目标。
   (3)根据中观栖息地的局部河段、地貌单元、断面三个尺度,构建了描述河流地貌指标体系:局部河段尺度选择断面面积变化率、蜿蜒度、产卵场中心点位于河湾位置、纵剖面河床比降4个指标;地貌单元尺度选择深潭浅滩密度与江心洲个数2个指标;断面尺度选择了河宽、宽深比、宽窄率、断面复杂程度以及产卵场中心点位置等共计7个指标,并分别阐述了这13个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及生态意义。
   (4)全面概括了保护区干流整体河段地貌特征。保护区干流江段为山区蜿蜒型河流,断面在河湾处多呈V型,在顺直或过渡处呈V型和U型,江心洲处呈W型。分宜宾-泸州、泸州-朱沱以及朱沱-重庆三个河段,分别从局部河段尺度、地貌单元尺度以及断面尺度进行分析。局部河段尺度上,从流量角度看,只有断面面积变化率这一个指标随流量的改变而改变,流量越大,断面面积变化率越小;从不同河段来看,三个河段的断面面积变化率区别不显著,但总体上呈现朱沱-重庆江段相对较大,宜宾-泸州次之,泸州-朱沱最小的规律。蜿蜒度则为泸州-朱沱段最大,宜宾-泸州次之,朱沱-重庆最小。河床比降受岸上地形影响较大,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变大。地貌单元尺度上,深潭浅滩密度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变大,而江心洲个数宜宾-泸州、泸州-朱沱、朱沱-重庆江段分别为14个、14个和4个。断面尺度上,河宽、宽深比指标均为泸州-朱沱最大,而宽窄率指标表示泸州-朱沱最小,断面复杂程度则三个江段区别不明显。
   (5)计算保护区干流鱼类产卵场地貌指标体系中的13个指标,分产卵类群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产沉粘性卵鱼类选择蜿蜒度较大,水面较宽的凹岸,在浅滩附近产卵,在横断面上,倾向于靠近岸边,远离深泓,水深相对较浅的水域;而产漂流性卵鱼类则倾向于选择蜿蜒度更大,水面相对较宽的凹岸,在深潭附近,在横断面上,倾向于远离岸边,靠近深泓,水深相对较深的水域;两种产卵类群的鱼类对断面复杂程度、河底比降这两个指标,则没有表现出选择性。根据宽深比与宽窄率的计算结果,统计不同产卵类群鱼类产卵场中心点所在断面指标位于各个区间内的断面个数及频次,得到保护区干流鱼类产卵场宽深比与宽窄率的适宜度曲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