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诱导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的药效学
【6h】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诱导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的药效学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方法流程图

结 果

讨论

结论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肌无力与麻醉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患者在不使用肌肉松弛药的情况下,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所需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EC50和EC95。 方法:拟行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5例,ASA Ⅰ或Ⅱ级,Ⅰ型4例;Ⅱa型13例;Ⅱb型22例;Ⅲ型4例;Ⅳ型2例。麻醉诱导丙泊酚采用血浆浓度(Cp)TCI,维持4μg/ml浓度不变;雷米芬人尼采用效应室浓度(Ce)TCI,浓度设置为1.8、2.7、4.0、6.0 ng/ml依次按等比递增。每例患者均从雷米芬太尼1.8ng/ml浓度开始诱导。插管时机:待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均达平衡后5min,观察患者是否意识消失(呼之不能睁眼、睫毛反射消失和对拍肩无反应)。如患者意识消失并BIS降至60以下时置入喉镜观察患者有无体动、呛咳,如无体动和呛咳则置入喉麻管至声门下,如患者在置入喉麻管时也无体动和呛咳,则通过喉麻管注入2%利多卡因2ml进行气管内表麻,退出喉镜和喉麻管后再次通气1~2分钟,进行气管插管。如在意识消失、置入喉镜、置入喉麻管中任何步骤患者有体动或呛咳时均停止操作并等比递增雷米芬太尼Ce从1.8ng/ml到2.7、4.0、6.0ng/ml至患者可耐受喉麻管置入声门下表麻并完成插管。监测并记录患者完成气管插管的雷米芬太尼浓度,以及诱导、插管过稃中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插管后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诱导总药量。 结果: 45例患者在雷米芬太尼达到4ng/ml时均完成了气管插管,无一例患者需要调节雷米芬太尼浓度达到6ng/ml。10例(22%)患者在雷米芬太尼Ce为1.8ng/ml时完成气管插管为T1组,其中Ⅱa型3例,Ⅱb型5例,Ⅲ型2例;28例(62%)患者在Ce为2.7ng/ml时完成气管捅管为T2组,其中Ⅰ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3例,Ⅲ型2例,Ⅳ型1例;7例(16%)患者在Ce为4.0ng/ml时完成气管插管为T3组,其中Ⅰ型1例,Ⅱa型1例,Ⅱb型4例,Ⅳ型1例。与基础值相比,三个剂量组诱导后的BP、HR、BIS均有显著下降(P<0.01)。与插管前1min比较,插管即刻BP、HR、BIS无统计学意义(P>0.05),T1组插管后3min DBP有显著下降,插管后3min和5min MBP、BIS有显著下降(P<0.01);而T2组插管后1、3、5min BP、HR、BIS均有显著下降(P<0.01);T3组在插管后5min HR和BIS有显著下降(P<0.01),但下降幅度均在基础值的±20%~30%,即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三个剂量组组间进行比较:与T1组比较,T2组和T3组在插管浓度达平衡时HR有显著下降(P<0.05);与T2组比较,T3组在插管前1min的BP有显著下降(P<0.05)。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时,50%患者完成插管时雷米芬太尼Ce为2.2ng/ml,95%的可信区间为2.0~2.3 ng/ml;95%患者完成插管时雷米芬太尼Ce为3.0 ng/ml,95%的可信区间为2.8~3.5 ng/ml。 结论1.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手术,在无肌肉松弛药作用下,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并复合气管内表麻用于MG患者的气管插管,可有效的抑制插管反应,顺利的完成气管插管。 2.当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μg/ml时,50%患者完成插管时雷米芬太尼的Ce为2.2 ng/ml,95%的可信区间为2.0~2.3 ng/ml;95%患者完成插管时雷米芬太尼的Ce为3.0 ng/ml,95%的可信区间为2.8~3.5 ng/ml。 3.当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μg/ml时,雷米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选择为2倍的EC504.4ng/ml较为适宜。 [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