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体头部比吸收率(SAR)数值仿真分析研究
【6h】

人体头部比吸收率(SAR)数值仿真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SAR值研究现状及其标准

1.1 引论

1.2 基本理论

1.2.1 电磁辐射

1.2.2 电磁辐射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1.3 手机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方式

1.4 SAR的概念和意义

1.5 SAR值的标准和原理

1.5.1 SAR值安全标准

1.5.2 SAR值测试标准

1.5.3 SAR值测试原理

1.6 对探针进行特性化和校准的背景

第二章 电磁辐射露和SAR测量的计算方法

2.1 SAR的定义[8]

2.2 电磁辐射暴露和SAR的限值[11]

2.3 手持无线通信设备SAR值的影响因素

2.4 现代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1]

2.4.1 直接频域法

2.4.2 直接时域法

2.4.3 高频近似法

2.4.4 各方法的比较

2.5 时域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2][3]

2.5.1 麦克斯韦方程

2.5.2 FDTD基本方程

2.5.3 吸收边界条件[4]

2.5.4 数值色散、数值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 手机辐射仿真软件(SEMCAD)基础理论和仿真功能

3.1 手机电磁模型的建立[3][4]

3.2 人体电磁模型的建立[5][6]

3.3 利用FDTD算法计算人体的SAR值[5]

3.4 SAR值测量标准与测试系统[8][9]

3.4.1 SAR值的测量方法

3.4.2 测试条件

3.5 测试系统

第四章 手机SAR的实际测量及分析

4.1 模型属性和规格

4.2 SAR测量准备工作[18]

4.3 使用头部模型时SAR的测量

4.4 使用躯干模型时SAR的测量

第五章 SEMCAD软件及其测试功能

5.1 软件的介绍[5][6][19]

5.2 SEMCAD软件的自带模型[6][19]

5.3 SEMCAD软件的使用

5.3.1 SEMCAD中建立模型[19]

5.3.2 SEMCAD中的仿真

5.3.3 SEMCAD的后处理过程

5.3.4 仿真结果的一些定义

5.4 使用SEMCAD进行仿真

5.4.1 一般的手机模型的仿真[20]

5.4.2 SAM脑部模型+一般手机模型

5.5 SAR值讨论[22][23]

第六章 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

6.1 偶极子天线近场辐射SAR实验和仿真结果对比

6.1.1 实验配置

6.1.2 仿真模型

6.1.3 仿真结果分析

6.1.4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对分析

6.1.5 结论

6.2 不同制式手机的SAR值对比

6.2.1 不同制式手机的发射功率

6.2.2 各个频段下脑部SAR的仿真结果

6.2.3 测试得到头部SAR的数据及分析

6.2.4 测试得到身体SAR的数据及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手机通话时,天线贴近人的脸,其微波辐射直接作用于人的头部;使用数据业务的时候,虽然设备距离人体稍远一些,但此时移动设备发射的功率较大。当人体吸收的微波信号功率超过一定限值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移动设备发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比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如何实现SAR的定量测试和评估,如何抑制SAR而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此外,文中还对目前国际上SAR的限值标准和SAR测量标准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为早日出台相关国家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辐射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电子辐射暴露以及SAR值的概念以及限值等概念;研究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手机辐射SAR的相关标准,介绍SAR测试方法及限值;引入了现代电磁场理论的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是SEMCAD仿真软件的基础。接着介绍了手机辐射仿真软件(SEMCAD)使用的手机电磁模型,以及利用FDTD算法计算人体SAR值的简单推导过程,并介绍了SAR值测量标准与测试系统。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使用基于FDTD算法的手机辐射仿真软件(SEMCAD)进行手机的SAR仿真,并给出部分测试结果和分析结论。同时,使用SPEAG公司生产的DASY4手机比吸收率自动测试系统对手机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通过SAR实验和仿真结果对比,证明使用FDTD法仿真SAR值有较高的精度。对于手机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在设计开发和预认证阶段都可以使用仿真工具对SAR值进行仿真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工作于不同频段的情况下,和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手机,本文在SAR实际测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讨论,分析手机SAR值的一些特性。为了降低手机在人体附近区域的近场辐射,保护人体健康安全,文中还对如何控制和降低SAR进行了实际的研究。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无线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研发制造中降低手机SAR值,维护日益增多的手机用户的健康利益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