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审计市场竞争、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后果——基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开设分所的视角
【6h】

审计市场竞争、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后果——基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开设分所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基本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2.1制度背景

2.2理论基础

2.2.1委托代理理论

2.2.2供求理论

2.2.3交易费用理论

2.2.4可竞争市场理论

2.2.5声誉理论

2.2.6“深口袋”理论

2.2.7契约理论

2.3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分析

2.3.1会计师事务所传统定价机制

2.3.2会计师事务所定价机制中供求双方博弈分析

2.4基于KMRW声誉博弈的理论分析

2.4.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参与主体的关系

2.4.2三方博弈分析与行为假设

2.4.3结论

第3章文献综述

3.1审计费用的文献综述

3.2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

3.3审计师变更的文献综述

3.4审计市场结构的文献综述

3.5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费用的文献综述

3.6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

3.7客户重要性的文献综述

3.8异常审计收费的文献综述

3.9关键变量的衡量指标

3.9.1审计质量的衡量

3.9.2客户重要性的度量

3.10本章小结

第4章审计市场竞争、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费用

4.1引言

4.2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4.3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4.3.1样本选择及来源

4.3.2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4.4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1描述性统计

4.4.2回归分析

4.4.3稳健性检验

4.4.4进一步分析

4.5结论与启示

第5章审计市场竞争、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

5.1引言

5.2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5.3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5.3.1样本选择及来源

5.3.2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5.4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描述性统计

5.4.2回归分析

5.4.3稳健性检验

5.4.4进一步分析

5.5结论与启示

第6章审计市场竞争、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师变更

6.1引言

6.2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6.3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6.3.1样本选择及来源

6.3.2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6.4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4.1描述性统计

6.4.2回归分析

6.4.3稳健性检验

6.4.4进一步分析

6.5结论与启示

第7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研究结论

7.2局限性及后续研究

7.2.1本文局限性

7.2.2后续研究设想

7.3政策建议

7.3.1审计市场竞争环境层面

7.3.2上市公司层面

7.3.3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审计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在资本市场发挥日益重要的监督作用。不论是包括证监会、财政部等在内的政府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需要参考审计师、分析师等第三方提供的专业意见。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实施正规的审计流程,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出具合理的审计意见。审计的过程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会计舞弊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有效的运行。同时,证监会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需要得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审计。由此,审计需求的增加促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高达8450所。与此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入驻我国设立合资事务所,并相继在一些省份开设分所,业务发展迅速扩大。
  审计供给的提高造成了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激烈,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根据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审计市场竞争会跟随审计市场供需关系而改变。当审计市场供大于求,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时,会计师事务所既有可能通过“价格战”(降低审计收费)抑或提供差异性产品(提高审计质量)以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客户,保留市场份额。国际“四大”拥有高水平的业务质量,“四大”的优势在于审计程序较为科学成熟,丰富的审计资源,完善的审计体系,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已经成为了高质量审计的代名词。国际“四大”进入中国各个省市设立分所无疑会加剧审计市场竞争,为我们探寻审计市场竞争造成的审计后果提供了研究机会。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四大”进入各省市开设分所出发,在委托代理理论、供求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声誉理论、“深口袋”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审计市场竞争造成审计后果的逻辑框架,并考察了客户重要性影响审计师独立性,进而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首先以供需理论、博弈论、声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四大”进入带来的审计市场加剧后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与上市公司三方之间的博弈。接着,以国际“四大”进入各省份设立分所这一事件为契入点,采用双重差分的实证方法,探讨了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造成的审计后果:“四大”进入在各省市设立分所,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那么这种审计市场竞争是否影响了本土事务所所做的审计决策?是否影响了本土事务所的审计定价?进而影响到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当“四大”进入国内各个省份的审计市场时,会不会加大上市公司从本土事务所转向“四大”事务所的比例,会不会加剧审计师变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事务所对客户的经济依赖水平的高低是否会让事务所承担流失客户的巨大损失,进而调整审计决策?客户重要性是否在审计市场竞争与事务所审计后果的关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以1991-2016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和统计软件STATA14.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四大”进入这一冲击加剧了我国的审计市场竞争,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低价揽客”的策略,降低了审计费用,提供了审计市场竞争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直接证据;客户重要性水平能够影响“四大”进入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相比于重要性水平较低的客户,本土事务所针对重要性水平越高的客户更有可能降低其收取的审计费用;进一步区分国内六大与“非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于非六大事务所,“四大”进入各省设立分所更有可能对规模、声誉等相当的国内“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产生冲击,国内“六大”所更显著的降低了审计费用;与此同时,国际“四大”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配额,面临本土事务所的低价竞争,“四大”所也会降低自身的审计费用;此外考察了产权性质差异,证实审计市场竞争能够显著减少审计费用这一效应只体现在国有企业中,在非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文章同时探讨了异常审计费用,研究发现“四大”进入这一事件显著降低了异常审计收费,我们认为本土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的机制更有可能是降低了收取的异常审计收费。
  第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到我国各省市后,地缘的优势可能促使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国际“四大”所的规范的审计流程和事务所规章制度,本土事务所为了与国际“四大”事务所争夺更多的客户资源,采取了更加“优质服务”的策略,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品牌和声誉,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才能与国际“四大”相抗衡,本文提供了审计市场竞争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直接证据;“四大”进入后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会因客户重要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比于重要性水平较低的客户,重要性水平越高的客户更有可能影响本土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其审计质量更低。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区分了产权性质的差异,证实“四大”进入这一事件造成的事务所提升审计质量的这一效应只在国有企业中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面临预算软约束,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等责任,高管的市场经理人激励政策并非十分有效,普遍来讲,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盈余质量并不高,因而在国有企业中其盈余管理的提升空间会更高,因而“四大”进入后,事务所更有可能控制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审计质量;考察了不同区域法律制度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验证了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审计市场竞争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越显著,即越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第三,“四大”进入这一冲击加剧了我国的审计市场竞争,但并未加剧审计师更换的频率,反而降低了审计师更换的现象,这证实了适度的审计市场竞争有利于维护审计契约的稳定性;客户重要性在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师变更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证实客户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市场竞争加剧后,越有可能发生审计师变更的现象;进一步考察了产权性质差异,证实审计市场竞争能够显著减少审计师变更这一效应只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考察了不同区域法律制度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验证了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审计市场竞争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越显著,即越有利于维持审计契约的稳定性。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利用国际“四大”进入中国市场这一事件作为自然实验环境,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四大”进入这一事件造成的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后果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尽可能排除了其他方面的干扰因素,使得任何审计后果(审计费用、审计质量、审计师变更)上的差异能够最大限度地归结于“四大”是否进入造成的差异,显现出审计市场竞争变动的净影响,因而能够在“四大进入”与审计后果(审计费用、审计质量、审计师变更)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因果关系,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2)国际“四大”进入各省市后,撼动了本土事务所在当地审计市场原有的垄断地位,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蕴涵着境内本土事务所面临的挑战,通过研究本土事务所如何应对竞争压力带来的冲击,为后续政府推进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了前期依据;(3)以往关于审计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的相关研究较少,同时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审计市场竞争的数据,已有研究大多采取替代变量的形式去衡量审计市场竞争。加之可能由于样本选择和资本市场的不同,审计市场竞争程度究竟会对审计师决策产生何种影响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提供审计市场竞争产生的审计后果的直接证据,同时拓展了现有审计费用、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因素体系,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