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远针近推效应临床研究
【6h】

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远针近推效应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文献综述

综述一:骨质疏松西医研究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一般资料

诊疗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2.两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受试者中止试验的条件

研究方法

1.试验设计方法

2.治疗方案

3.观测指标

4.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试验完成基本情况

2.常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的分析比较

3.骨质疏松特异性指标骨钙素、脱氧吡啶酚的分析比较

4.腰椎CR影像学分析比较

5.VAS随时间变化统计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十年来,骨质疏松已逐渐被公认是导致老年人疼痛、畸形、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因为之一。45岁以后,每10年骨骼脱钙率为3%。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严重性仅次于心血管病。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拥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约有患者9000万,约占总人口的7%。据统计,我国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90%,男性为61%。
   本文针对目前骨质疏松主要依靠口服药物缓解骨质疏松的发生及控制疼痛的不足,发挥祖国医学针灸推拿保健预防的优势,通过“远针近推”疗法,补肾健骨止痛,探索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新疗法。
   1研究目的
   通过“远针近推”的方法,观察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的临床疗效,从而产生一种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的中医新疗法。
   2研究方法
   2.1病例来源
   所有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的患者均来自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就诊的患者。
   2.2诊疗标准
   2.2.1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选取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作为研究对象。
   2.2.2西医诊断标准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1999年3月)
   2.3纳入标准
   1符合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诊断标准者;
   2年龄在45—75岁之间;
   3有意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以上任何一项不满足要求者,均不能作为受试者纳入试验研究。
   2.4分组
   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应用单盲法。临床实际完成的64例患者分为口服碳酸钙D3片组30例,“远针近推”组34例对照进行观察研究。
   2.5治疗方案
   2.5.1治疗组
   采用“远针近推”外治法。
   2.5.1.1针刺方法:
   取穴:双侧下肢委中,太溪。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踝关节放置一棉垫,使膝关节成屈曲位。常规消毒后,按穴位刺法要求进针,得气产生酸麻重痛或放射干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法(以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大指向前捻转时用力重而快,回转时较慢为捻转补法;提时用力较轻,速度较慢,插时用力较重,速度较快为提插补法),以患者耐受为度。
   2.5.1.2推拿方法:
   患者在针灸的同时,医生在患者腰部施以滚、揉、弹拨、按压、点穴、侧扳、摇、滚腰等手法,力量深透柔和。
   推拿和针灸分别由专门医生操作。
   2.5.1.3疗程:
   每次针刺推拿大约30分钟,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共30次。前两个疗程每周3次,第三个疗程每周2次。
   2.5.2对照组
   单纯口服碳酸钙D3片,每日一次,每次600mg,连续服用12周,为开放性治疗。
   2.6观测指标
   2.6.1血液生化学指标
   Ca,P,ALP,BGP,DPD
   2.6.2 X线CR影像学指标
   腰椎曲度K值,腰椎前突指数L,骶骨倾斜角,腰骶角,L5椎体指数,L3椎体指数
   2.6.3疼痛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二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5个时间节点的VAS值进行对照分析。
   2.7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3研究结果
   3.1常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Ca和ALP治疗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
   3.2骨钙素、脱氧吡啶酚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GP和DPD均表现出了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统计学差异更显著(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的效果尚未表现出差异(P>0.05)。
   3.3腰椎CR影像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腰椎曲度K、腰椎前突指数、骶骨倾斜角、腰骶角、L5椎体指数、L3椎体指数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治疗组治疗前后腰椎前突指数和骶骨倾斜角均产生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前突指数改善明显(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
   在研究中还发现L5椎体指数在对照组治疗前后产生了统计学差异(P<0.05),产生的因为尚待研究分析。
   3.4 VAS随时间变化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不管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疼痛的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疼痛在治疗初期比较明显,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特别是治疗2个月(P<0.05)和3个月后(P<0.01),疼痛明显减轻,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4研究结论
   (1)“远针近推”疗法和口服碳酸钙D3片均难以造成常规血钙、碱性磷酸酶的明显改变,但是有可能影响血磷的代谢,从而间接、缓慢地调节钙磷代谢。
   (2)“远针近推”疗法可以引起骨钙代谢特异性指标BGP和DPD的改变,尤其适用于早期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可以替代口服补钙疗法或与之发挥协同作用。
   (3)“远针近推”疗法可以改善腰椎生物力学结构,通过良性应力刺激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缓解疼痛的作用。
   (4)“远针近推”疗法的止痛效果突出,优于口服钙制剂,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简便安全的保健康复新疗法。
   以上结论只是基于对总共64例患者,治疗观察3个月后得出的结论,尚待大样本及长期随访后验证研究的结果。目前“远针近推”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探索性新疗法应用于骨质疏松肾虚型腰痛的防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