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太平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
【6h】

《太平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十几年来,证候源流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太平圣惠方》[1](以下简称《圣惠方》)的证候学说在中医辨证论治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脏腑辨证是《圣惠方》辨证论治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本课题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系统研究《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因为、分析其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圣惠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
   1《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
   1.1从证候名称角度
   本部分从证候名称角度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以反映其对疾病病理机制主观性认识的特点。为此,分步骤进行了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
   1.1.1一些在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反映《圣惠方》的证候名称尚有概念化痕迹,所以上述证候概念的概括性不足。对虚证来说尚未分化。
   1.1.2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反映《圣惠方》的虚证尚未充分分化。
   1.1.3《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而“不和”的含义较为笼统,因此,反映《圣惠方》的证候尚未充分分化。
   1.1.4《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反映《圣惠方》对某些证候相关概念内涵的把握尚不完全确定。
   1.1.5从《圣惠方》虚(频数260)/实(频数303)、寒(频数158)/热(频数119)证候(包括脾系证、脾与其它脏腑兼证)的比例,反映其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可能与《圣惠方》五脏各性质证候基本对称的主观认识有关。
   《圣惠方》实证中,涉及“湿”的证候的频数仅为7个,特别是无湿热证。涉及“痰”的证候的频数仅为7个。均明显少于现代。
   1.1.6《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中,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反映《圣惠方》在对脾脏相关证候的病理机制认识中,外因占重要地位。
   1.1.7《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
   1.1.8《圣惠方》脾与它脏兼证有明显的特点。
   1.2从症状表现角度
   本部分在前一部分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圣惠方》三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冷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总结其症状表现,并与现代相关证候的症状表现进行比较。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以反映其对疾病病理机制客观性认识的特点。
   1.2.1《圣惠方》每一脾脏相关证候各自的症状表现有较明显的集中趋势。
   1.2.2《圣惠方》名称有明显差别的脾脏相关证候间,症状表现的差别有的不是很明显。
   1.2.3《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同名证候比较,症状表现差别较大。
   1.3《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特点
   《圣惠方》三~七卷分门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脏腑证治,本部分对《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特点做较深入探讨,认为证候理论和经验的相分离是其主要特点。从另一角度完善对《圣惠方》证候特点的认识。
   1.3.1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有较大差别
   (1)证候名称有较大差别。
   (2)各脏总症状有较大差别。
   (3)《圣惠方》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
   1.3.2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的特点是理论和经验的分离
   脏虚补脏诸门各脏总症状尚有较强的独立性。但从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角度看,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以理论(以证候名称为代表)和经验(以症状为代表)的分离为特点。表现在:
   (1)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不同条文间,相同症状频数与不同症状频数的比值较小。
   (2)上述的“《圣惠方》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也说明从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角度看,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以理论(以证候名称为代表)和经验(以症状为代表)的分离为特点。
   2《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的产生因为
   《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2.1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所以《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中,证候名称尚有概念化痕迹、对某些证候相关概念内涵的把握也尚不完全确定、证候(包括虚证)也尚未充分分化、实证和热证的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具有五脏各性质证候基本对称的主观认识)。
   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所以《圣惠方》在对脾脏相关证候病理机制的认识中,外因占重要地位;与现代同名证候比较,症状表现差别也较大。
   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所以《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中,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证候名称有较大差别、各脏总症状有较大差别、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
   2.2《圣惠方》的理论和经验具有不同来源。理论方面以《内经》——《诸病源候论》为主要来源;经验方面来源于当时及以前各家验方。
   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使不同来源的《圣惠方》的理论和经验未能完全统一,从而形成证候理论和经验相分离的特点。这表现在:
   2.2.1《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中,虽每一脾脏相关证候各自的症状表现有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名称有明显差别的脾脏相关证候间,症状表现的差别有的不是很明显(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分离)。
   2.2.2《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中,虽各脏总症状尚有较强的独立性(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不同条文间,相同症状频数与不同症状频数的比值较小;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分离)。
   3《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
   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和产生因为,提示现代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学说:
   3.1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把数千年的资料等同视之。
   3.2应有全面的观点,对古代的证候不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理解,而应根据其在当时整个证候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临床信息(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药等)准确了解其内涵。
   4本研究的创新点
   《圣惠方》的证候体系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对《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弥补目前对该书理论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对中医辨证论治学说发展历史的认识,为现代证候学说提供借鉴。
   5本研究的可行性
   5.1《圣惠方》成书背景比较明确,版本比较单一:
   5.2对《圣惠方》知识来源的看法比较明确。其理论性论述主要以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依据,故理论观点较为统一;而具体病证的诊疗经验则主要来自宋以前的各医家、医籍的经验医方,且来源广泛,资料丰富。
   5.3《圣惠方》集宋以前医学之大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发展(包括证候学说发展)状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