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作物学报》 >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

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

         

摘要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2)、高产(9.75~10.50 t hm-2)和超高产(>10.50 t 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中产、高产水平群体相比,超高产水平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 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动态上,群体起点较高,可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高(78.0%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0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为300×104 m2 d hm-2以上,总光合势为560× 104 m2 d hm-2以上.拔节前干物质量积累速度较慢,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为10.5 t 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成熟期干物质量达19.0 t hm-2左右,后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大于14.0%.超高产群体根量多、活力较强;植株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累积量高,氮素利用率40%以上.根据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我们探讨了培育双季晚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关键栽培技术.

著录项

  • 来源
    《作物学报》 |2014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南昌330046;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南昌330046;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南昌330046;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南昌330046;

    江西省上高县农业局,江西上高3364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双季杂交晚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氮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