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两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对水体氮磷含量及“下行效应”的响应

两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对水体氮磷含量及“下行效应”的响应

         

摘要

为探讨氮和磷、“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在轮虫群落结构时空变动调控中的相对重要性,于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每月两次采集了芜湖市九莲塘和汀棠湖中的轮虫样品,利用相关分析法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了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与水体理化因子及其潜在捕食者密度间的关系.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表明,两湖均处在富营养化初期.除了总氮和硝态氮的年均浓度、晶囊轮虫(Asplanchna)和剑水蚤(Cyclopoidea)无节幼体的年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外(P<0.05),两湖泊的其他水环境因子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室鉴定发现九莲塘中共有轮虫48种,隶属于15科21属;汀棠湖中共有轮虫55种,隶属于15科24属.两湖泊中,疣毛轮虫(Synchaeta)、臂尾轮虫(Brachionus)和异尾轮虫(Trichocerca)均是主要轮虫类群,而密度优势种分别有7种和4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含量与九莲塘轮虫群落的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P<0.05),而N含量却与汀棠湖轮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两湖泊中的轮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与水体中的TN:TP(质量比)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CCA分析结果显示,九莲塘中桡足类和其无节幼体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采样批次时的轮虫群落聚成Ⅰ类,汀棠湖中晶囊轮虫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批次时的轮虫群落聚成Ⅱ类,而其他的轮虫潜在捕食者密度很低或未出现时的轮虫群落聚成Ⅲ类.研究结果表明,湖泊中的TN:TP(质量比)可能是反映N和P含量对轮虫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程度的较为合适的指标.当水体中的轮虫潜在捕食者密度较高时,两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变动均主要取决于“下行效应”;而当轮虫潜在捕食者密度很低时,“上行效应”可能是调控两湖泊轮虫群落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15年第14期|4763-4776|共14页
  •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 2410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轮虫; 群落结构; 时空变动; 氮磷含量; “下行效应”;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