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摘要

利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8条动物监测样线在2003-2010年的生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1)本监测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大中型野生动物26种,其中兽类18种,鸟类8种,属于我国Ⅰ级、Ⅱ级保护动物的分别有5种和11种.2)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是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两种植被类型(分别有26种和17种),阔叶林和灌丛次之(分别为10种和12种),草地最少(2种).3)海拔2400 m以下的地方,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类稀少,为10种,2400-2599 m海拔段物种数增加至20种,之后随海拔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4)人为干扰显著影响大中型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将原生森林植被转化为次生的落叶阔叶林、灌丛和草地,使树正、亚纳和尖盘等地下坡位(相对海拔0-199 m)的大中型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降低(分别为4、2、2种).包括旅游活动和交通在内的人为干扰,可能导致附近50m海拔范围内保护动物的缺失,并使下坡位的某些物种向高海拔处移动.生境破碎化则使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使原有森林内部优势种,如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逐渐被适应能力强的物种,如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和野猪(Sus scrofa)等所取代,并将长期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当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大中型野生动物的分布是植被、海拔与人为干扰综合作用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