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洞庭湖白沙洲4种植被系统与大气中碳素交换

洞庭湖白沙洲4种植被系统与大气中碳素交换

         

摘要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及其相应的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致使人类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环境问题已备受瞩目.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湿地系统与大气中碳素的交换,有助于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在生物量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的基础上,对洞庭湖白沙洲湿地4种主要植被系统与大气碳素交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芦苇和苔草3种植被系统净生产力吸收大气中碳量分别为9.88、6.83 t·hm-2 a小和4.07t·hm-2·a-1,土壤排放碳量(包括CH4中的碳素)分别为3.08、2.79 t·hm-2 a-1和2.80 t·hm-2·a-1,3种植被系统每年净吸收大气中的碳6.80、4.07t·hm-2 a-1和1.27 t·hm-2·a-1,都是大气CO2的汇;黑藻与竹叶眼子菜混交群落净生产力吸收大气碳1.23t·hm-2 a-1,土壤排放的碳1.32 t·hm-2·a-1,该系统每年向大气净排放0.09 t·hm-2·a-1,是一个弱的CO2排放源;将CH4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折算成CO2量,杨树林土壤排放CO2量(包括CH4折算成CO2量)为16.19 t·hm-2 a-1,比植被净生产力吸收的少16.64 t·hm-2 a-1,对大气温室效应而言,该系统是温室气体的汇;芦苇、苔草以及黑藻与竹叶眼子菜混交群落土壤排放CO2量(包括CH4折算成CO2量)分别是43.68、39.19 t·hm-2·a-1和32.22 t·hm-2·a-1,比植被净生产力吸收的还多20.60、24.27t·hm-2 a-1和27.71 t·hm-2 a-1,对大气温室效应而言,这3种湿地植被系统都是温室气体排放源.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10年第13期|3441-3448|共8页
  •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湖南会同,41830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湿地; 植被; CO2; CH4; 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