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会仙岩溶湿地4种覆被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会仙岩溶湿地4种覆被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摘要

研究湿地系统中的稻田被撂荒以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可以为湿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样地,采集芦苇湿地、华科拉莎草湿地、稻田撂荒地(以双穗雀稗和莲子草为优势植被)和稻田的耕层土壤样品,采用比色法和氯仿熏蒸法分别检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结果 表明,稻田撂荒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为(345.20± 30.06) mg/kg,显著低于其它三种覆被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DNA、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48.03±18.48) mg/kg、(5.65± 1.48) μg/kg、(19.16±1.43) mg g-1(24h)-1和(2.20±0.94) mg g-1(24h)-1,均显著低于稻田,而与两种天然湿地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稻田撂荒地能与稻田明显分开,而与其它两种覆被土壤有所交叉.统计分析表明,MBC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N、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JP<0.05);土壤微生物DNA与SOC、总氮(TN)和碱解氮(A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Mg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会仙湿地中的稻田在撂荒以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两种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pH、SOC、TN、AN和Mg2+.因此,建议在稻田撂荒地上重新种植水稻,以加快会仙岩溶湿地的恢复过程.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21年第21期|8464-8471|共8页
  •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稻田撂荒;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