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质学报》 >东南亚锡矿带泰国沙蒙矿床花岗岩成因及其对锡成矿作用的指示

东南亚锡矿带泰国沙蒙矿床花岗岩成因及其对锡成矿作用的指示

         

摘要

本文围绕泰国沙蒙矿床锡成矿相关的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及远离矿体的细粒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原位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年龄显示两类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10.9±1.1 Ma和206.5±1.0 Ma。二者均具有富碱(全碱含量为5.81%~8.22%)、弱过铝—强过铝(A/CNK=1.01~1.14)、相对富集Rb、Th、Pb等元素、低的TFeO/MgO(0.75~3.54)和10000Ga/Al(2.21~2.66)比值等特征。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原生白云母,高的K_(2)O/Na_(2)O(1.56~2.50)和Rb/Sr(2.26~2.60)比值,且其锆石具有较高的P含量,属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而细粒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普遍发育角闪石,具有低的K_(2)O/Na_(2)O(0.45~1.11)和Rb/Sr(0.54~1.18)比值,且其锆石具有较低的P含量,应属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两种花岗岩具有截然不同的Hf同位素组成,其中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明显低的ε_(Hf)(t)值(-20.0~-8.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为2.5~1.8 Ga(平均值为2.0 Ga),而细粒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偏高的ε_(Hf)(t)值(-4.6~5.5),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为1.5~0.9 Ga(平均值为1.1 Ga)。它们均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的碰撞后挤压向伸展转换构造背景下,具有相近的岩浆温度和中等演化程度(DI=79.6~88.0、SiO_(2)=67.57%~72.97%及锆石Zr/Hf=29.8~64.9)。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可能起源于古元古代的变质杂砂岩的部分熔融且具有较低的岩浆氧逸度(ΔFMQ平均为-4.93),而细粒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源区主要为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并具有部分古老地壳变沉积岩源区物质的加入,具较前者相对偏高的岩浆氧逸度(ΔFMQ平均为-2.76)。源区性质和岩浆氧逸度条件可能是制约沙蒙矿区花岗岩锡成矿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