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沉积学报》 >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淡水成岩作用——来自永兴岛SSZK1钻孔的地球化学响应证据

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淡水成岩作用——来自永兴岛SSZK1钻孔的地球化学响应证据

         

摘要

基于西沙永兴岛上最新钻孔(SSZK1)取得的55.92 m岩芯的U-Th定年、矿物、薄片、主微量元素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开展了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淡水成岩作用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矿物组成特征,可将SSZK1钻孔岩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33.89~55.92 m,主要为低镁方解石)、中段(18.39~33.89 m,主要为文石和低镁方解石)、上段(0~18.39 m,主要为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由于下段碳酸盐岩几乎全为稳定的低镁方解石组成,碳氧同位素值的严重负偏和小幅度变化,可推断其经历了程度较大的淡水成岩作用.中段和上段还存在不稳定的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值相对下段正偏和高幅高频变化,推测其淡水成岩作用的程度比下段要小.中段碳氧同位素值高幅高频变化同时也说明该段的矿物纵向变化较复杂.这种矿物组成的复杂变化可能是由于晚第四纪海平面频繁变化,该段被大气水渗流带和潜流带交替占据引起的.主微量元素的变化同时受到淡水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中段、下段中可识别出sq1、sq2、sq3、sq4四个完整的相旋回.Na2O,S,Sr和碳氧同位素受到的淡水成岩作用而被消耗和负偏,且由于老一期的旋回经历了更长时间的淡水成岩作用,新、老旋回间的Na2O,S,Sr含量值和碳氧同位素值有明显差异.利用新、老时期形成的旋回间淡水成岩作用剩余Na2O,S,Sr含量和碳氧同位素值的差别可以将新、老两个旋回区分开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