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安徽医药》 >缺血后处理及其分子机制

缺血后处理及其分子机制

         

摘要

Murry等首先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概念,即一次或多次短暂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此后发生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此后,人们又发现预处理存在快速和延迟两个时相,分别称经典预处理和晚期预处理。1999年国内学者高峰等在研究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培养细胞的缺氧/复氧模型时发现,如果在长时间复氧之前经过3次短暂的复氧/缺氧处理会比直接长时间的复氧在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