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建筑学报》 >不谐和中的大谐和——简评安德鲁中国大剧院之造型设计

不谐和中的大谐和——简评安德鲁中国大剧院之造型设计

         

摘要

@@近来,围绕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方案议论纷纷,这是不足为怪的。凡懂得一点现代特别是当代艺术的人都知道,当今的艺术由于失去了统一的美学规范,而给评判带来了难题,往往不得不根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行事。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这方面也不例外。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或建筑师,都以重复为耻,即不愿重复前人的,也不愿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愿重复自己的;他强调独创。要独创就必须发挥想象,别出心裁,以便创作出他的“这一个”。因此现代建筑实际上成了耸立在大地上的超大型雕塑品,而且因为个性很强,常常以“怪”为特征。这就难免经常使人们的审美习惯受到挑战或冲击,甚至包括专业人士。君不见,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在其诞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喊大叫,如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巴塞罗那),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法国),伍特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巴黎),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即玻璃金字塔(巴黎),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西班牙毕鄂鲍尔)等。但是,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创作,终会被人理解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物都被世界公认为杰作,当时的争吵声也随之烟消云散。认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就像认识一个真理一样,往往需要时间。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件受到争论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n  那么安德鲁的中国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得失如何呢?这个建筑物技术上涉及到许多学科:物理学、地质学、结构力学、声学、光学……这些我都不懂,我只讲点与美学有关的内容,而且只谈它的外部造型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个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很特别,它抹掉了墙与顶的一切界限,是个圆乎乎的蛋形壳体,看起来简直不象“房屋”。但它不怪诞,不奇特,而是很奇妙。因为要在这样的的场合安放一座特大型建筑物,则建筑物在构思它的外部造型的时候,他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物本身,而必须考虑它与远近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环境又不仅仅指房屋,还包括远近的空间状况。反对意见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说它与古都风貌特别是天安门周围“不谐调”。是的,安德鲁确实没有想让他的中国大剧院的设计与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周围建筑物谐调,相反,他用的是反差效果。不错,谐调可以是美的(古典美学尤其这么强调),但有时反差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更具特殊意味的美。大剧院的造型设计是以小范围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不谐调,取得大范围内整体空间布局的大谐调。君不见北京北海白塔和阜内大街妙应寺白塔,都是来自南亚的舶来品,与中国传统古塔大异其趣,但它们成了当时中国统治者的一种追求(妙应寺白塔还特请尼泊尔匠师阿尼哥来设计),而且历来成为古都北京一道绝妙的点缀。试想,如果北海琼华岛上今天耸立的是一座传统古塔,其身价与地位,或者说它的审美价值能与白塔相比吗?在宏观美学范畴,必须在多样性中求统一,求谐调,片面强调谐调,就会走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从而失去任何个性和美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