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美术大观》 >中国面具文化

中国面具文化

         

摘要

在现代文明人面前,一个木雕的面具,除了引起某种审美怏感和对历史陈迹的朦胧追忆,并不存在更多的实用价值。这说明面具已经降低甚至丧失了它的作用和地位。历史上却不然,在浩瀚的中国史籍中,对面具的称呼不下二十种。倛、象、相、颠面、颠头,拔头、钵头、大面、代面、假面、幻面、装面、鬼脸、脸子、脸壳、神面等等,全是面具的别名;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曾有过被专家们考为"颠"的象形字(图1)都有明显的人戴面具的形状特征。尔后,在各朝各代的史籍、诗歌、散文及方志中,均不乏关于面具及使用面具的记载。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各地区,都有以戴面具为其主要特征的傩祭、傩舞及由此而发展成的傩戏。其覆盖面之广、规模之盛、延续时间之长,可谓我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人类童年时期,各民族都有过以狩猎和采集为经济手段的发展阶段。根据现存原始部族的习俗,以及考古资料中提供的蛛丝马迹分析,原始先民在狩猎活动中,一般都有过使用假形装扮的历史。所谓假形,就是将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