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明胶水凝胶微球治疗小鼠下肢缺血的效果及机制

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明胶水凝胶微球治疗小鼠下肢缺血的效果及机制

         

摘要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缓释明胶水凝胶微球(EPO-GHM)治疗小鼠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52只雄性10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8只小鼠,仅穿线而不结扎右后肢股动脉);盐水组(12只小鼠,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后,在右后肢一次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4 ml/kg);EPO组(12只小鼠,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后,在右后肢一次性肌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IU/kg);空GHM组[8只小鼠,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后,在右后肢一次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浸泡过的明胶水凝胶微球(4 ml/kg)];EPO-GHM组(12只小鼠,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后,在右后肢一次性肌肉注射EPO-GHM 5 000 IU/kg)。手术后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小鼠后肢的血流灌注进行连续监测。术后8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右后肢的毛细血管密度(即CD31阳性毛细血管密度)、小动脉密度(即α平滑肌激动蛋白阳性小动脉密度)和肌肉面积[即肌动蛋白(HHF35)阳性肌肉面积];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血管增殖指数,评价EPO-GHM对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右后肢肌肉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p-eNO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 (1)术后8周,EPO-GHM组缺血后肢与非缺血后肢的血流灌注比均高于盐水组、EPO组和空GHM组(0.810±0.080比0.563±0.051、0.570±0.056和0.561±0.052,P均<0.05)。(2)EPO-GHM组CD31阳性毛细血管密度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小动脉密度均高于其他组(P<0.01或0.05)。(3)盐水组、EPO组、空GHM组和EPO GHM组的HHF35阳性肌肉面积均小于假手术组(P均<0.05),盐水组、EPO组、空GHM组和EPO-GHM组之间的HHF35阳性肌肉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EPO-GHM组的血管增殖指数均高于其他组(P<0.01或0.05)。(5)EPO-GHM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AKT、磷酸化AKT、p-eNOS和MMP-2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1或0.05),EPO-GHM组eNOS表达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GHM可能通过上调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激活缺血肢体下游AKT/p-eNOS/MMP-2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缺血区域的动脉生成,增加缺血肢体的血流灌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