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心力衰竭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长期死亡率及特点的多中心研究

心力衰竭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长期死亡率及特点的多中心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心衰)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长期死亡率及特点。方法纳入2001年3月至2012年6月分别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3个医疗中心住院行CRT的心衰患者, 观察其死亡情况并分析死亡原因(心原性和非心原性)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 采用log-rank对生存曲线分布是否相同进行检验, 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对CRT术后死亡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入组心衰患者200例, 其中男154例, 女46例, 平均年龄(60.57±11.75)岁, 随访0.5~12年。总死亡率为25.50%(51/200), 其中心原性死亡36例(70.59%), 非心原性死亡13例(25.49%), 不明原因死亡2例(3.92%)。心原性死亡比例明显高于非心原性死亡(χ2=53.12, P&0.01)。CRT术前, 心原性死亡患者以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为主, 占77.78%(28/36), 非心原性死亡患者以缺血性心肌病(ICM)为主, 占84.62%(11/13),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原性死亡患者年龄较非心原性死亡患者轻(P&0.01)。与非心原性死亡患者比较, 心原性死亡患者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大(P均&0.01), 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P&0.05), 肺动脉收缩压较高(P&0.05)。ICM患者死亡20例, 占33.90%(20/59), NICM患者死亡31例, 占21.98%(31/141), 前者死亡率高于后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NICM死亡的患者以心原性死亡为主(28例), 而ICM死亡的患者死因则较为分散。入选患者中行CRT-P(单纯CRT而无除颤功能)者152例, 行CRT-D(CRT+除颤功能)者48例, 二者性别、年龄、病史、心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植入CRT-D的48例患者中死亡11例, 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1.57%, 植入CRT-P的152例患者中死亡40例, 占全部死亡病例的78.43%。行CRT-P的患者总死亡率高于行CRT-D的患者(χ2=3.13, P&0.01), 死亡原因构成比, 行CRT-D的患者以非心原性死亡为主, 行CRT-P的患者以心原性死亡为主(χ2=2.66, P&0.01), 其中行CRT-D的患者猝死发生率较行CRT-P的患者低(χ2=2.16, 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程、术前QRS时限和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是CRT术后心衰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的预测因子(P均&0.05)。结论心衰CRT全因死亡率为25.50%, 其中ICM患者死亡率高于NICM患者。死因以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最高, CRT-D猝死发生率较CRT-P低, 心原性死亡患者术前左心房、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指标较非心原性死亡患者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