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μ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μg·kg-1·d-1连续5 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扫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生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 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 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梗死心肌面积均显著减少,左心室重构均显著改善,存活心肌数量均显著增加,血管新生均增加,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两种途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与皮下注射同样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小型猪心脏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