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

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的最新现状,指导临床血脂异常防治实践.方法 在全国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地县级医院中,查阅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间开始服调脂药物,且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维持≥2个月的2237名患者病例资料,依据美国2004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计算血脂控制达标率.结果 (1)在符合任一血脂防治建议/指南的药物起始治疗标准的2094例患者中,80%来自省部级医院,60%为60岁以上,57%有胆固醇升高,15%无血脂异常,68%合并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75%合并高血压,80%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84%使用他汀类药物,83%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饮食治疗.(2)依据美国2004年NCEP ATPⅢ最新报告,总达标率为34%,低危组、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85%、78%、61%、31%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P<0.001);依据我国新的《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总达标率为50%,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91%、77%、49%和38%,组间差异及趋势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联合用药者达标率为51%,单用他汀类35%,贝特类23%,烟酸类24%,其他类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对1808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剂量(高剂量比低剂量,OR=1.72,95%CI:1.15~2.58)、危险分层(极高危比低危,OR=0.02,95%CI:0.01~0.03)、基线LDL-C[每升高0.259 mmol/L(10 mg/dl),OR=0.83,95%CI:0.80~0.86]和性别(女性比男性,OR=0.77,95%CI:0.60~0.99)等是影响达标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我国目前调脂药物的应用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调脂治疗的目的已不单纯是为了降低胆固醇.临床血脂控制状况与各防治指南要求相距仍甚远,特别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要进一步改善我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联合治疗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等多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