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血压水平及10年(1992年至2002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992年在北京大学社区建立了年龄为35~64岁共1985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取得了基线调查数据;在2002年对该人群再次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对两次调查资料完整的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1)北京地区45~74岁研究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率为51.4%,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为34.7%.(2)高血压者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49.5%)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28.9%)(P<0.001).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在血压≥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颈动脉IMT增厚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1.8倍,而颈动脉斑块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3)1992年和2002年查体血压均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50.6%;1992年检查高血压,2002年检查血压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63.6%;1992年和2002年查体均为高血压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74.2%.结论在北京地区45~74岁的研究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基线血压水平的上升,无论是颈动脉斑块、还是IMT增厚的患病率均增加.血压≥180/110 mm Hg时对颈动脉斑块的患病危险的作用大于颈动脉IMT增厚的作用.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有助于减少或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危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