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肌肌袖相关的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肌肌袖相关的房性心动过速

摘要

目的研究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病例为1998年1月~2001年4月在我院因房速[部分伴心房颤动(房颤)]而行心内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患者.比较不同部位起源房速的临床特点和心内激动差异.结果共19例,年龄(46.8±18)岁.尝试消融治疗16例,房速起源右房侧11例,分别为希氏束上方4例,上腔静脉、右心耳各2例,下腔静脉、冠状窦口、终末嵴各1例.起源于左房侧5例,分别为肺静脉4例,左心耳1例.消融成功13例(81%),不成功者分别为希氏束旁2例,肺静脉1例.左房起源和上腔静脉起源房速心电图aVL导联P波呈负相,不同之处是后者Ⅰ导联P波呈正相.左上肺静脉、左心耳和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早搏(房早)和房速冠状窦远端心房激动早于或等于冠状窦口.而右上肺静脉房早和房速的冠状窦口激动早于远端.左上肺静脉、冠状窦口和下腔静脉的房早和房速时的冠状窦口激动早于右房上部.其他起源房早和房速时的右房上激动早于冠状窦口.成功消融部位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的P波(37.6±16.6)ms.但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心动过速病例中各有1例经消融隔离心动过速起源的远端而成功.虽然多数患者的心动过速起源于易形成肌袖的心房和血管交界部位,但是肺静脉起源房速[AA间期(230.8±58.O)ms]的频率显著快于其他部位者[AA间期(342.6±86.5)ms,P=0.015],且更易出现房颤(4例全部出现).成功病例随访1~30(10±10)个月,无复发.结论局灶房速好发于心房与其他结构交界的部位,可能与该部位心房肌肌袖的存在有关,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初步定位房速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成功率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