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人乳头瘤病毒-16 E5蛋白的功能及 E5蛋白与 E6、E7蛋白的相互作用

人乳头瘤病毒-16 E5蛋白的功能及 E5蛋白与 E6、E7蛋白的相互作用

         

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 HPV )是一种双链环状小DNA病毒,与一些恶性肿瘤密切相关,95%的宫颈癌的病例中都能检测到人乳头状病毒,口腔舌癌中HPV感染占60%。目前已发现的HPV亚型有180余种,根据HPV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黏膜型又可分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和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常见HPV-16,18,31,32,58)与黏膜恶性病变(如宫颈癌和口腔鳞癌)关系密切,低危型(常见HPV-6,11)则常与良性病变(如尖锐湿疣)有关[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因高致癌性现研究较多,其主要含有3个致癌基因,分别为E5、E6和E7。在宫颈癌中可检测到E6和E7蛋白的持续表达,并且已证实了E6和E7能引起各种细胞的永生化[2],其机制是E6和E7分别抑制了p53和pRb的活性,从而引起正常组织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和细胞的恶性转化[3]。相对于E6和E7,E5蛋白因强疏水性和非免疫原性使其从蛋白水平上的检测难度加大,而且E5在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其本身也不能使人细胞永生化,在后期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时常常发生缺失[4],不同的是也有学者在一些恶性的宫颈癌细胞中检测到E5基因和E5蛋白的表达[5]。这些都造成了对E5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受到限制。近年来关于 HPV-16 E5蛋白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包括与E6、E7的互助)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年第5期|555-558|共4页
  • 作者

    项先旺; 江彤; 陈传俊;

  •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合肥 230061;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合肥 230061;

    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其他病毒;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