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两性霉素B临床药理研究概述

两性霉素B临床药理研究概述

         

摘要

cqvip: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其诊断困难,花费巨大,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棘白菌素类和吡咯类抗真菌药物为IFI提供了其他选择,但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目前仍是治疗IFI最基本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AmB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是通过AmB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贯通细胞膜的管状离子通道,使得胞内钾离子等外流而引起真菌死亡[3-4]。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其更重要的作用机理是AmB与麦角固醇简单结合从而杀灭真菌[5],并提出“固醇海绵”模型,通过固态核磁共振(solid-state NMR,SSNMR)技术支持“固醇海绵”模型结构推断,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到AmB膜外大型聚集体。并且改进SSNMR技术发现膜外AmB聚合物从磷脂双层中摄取麦角甾醇,杀死真菌细胞[6]。现对AmB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和用法用量进行临床药理学相关内容综述,为AmB特殊人群的治疗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