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卒中杂志》 >醒后卒中患者的凝血特征分析

醒后卒中患者的凝血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与非WUS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以探索WU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病72 h内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非卒中入院、既往无卒中病史且性别、年龄(±5岁)匹配的患者为对照组。根据是否为WUS将AIS组分为WUS组和非WUS组。收集入组患者入院第2日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AIS组和对照组以及WUS组和非WUS组间的凝血功能差异。在AIS患者中,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凝血功能与WUS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和对照组各342例,AIS患者中WUS67例(19.6%),非WUS275例(80.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IS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23.2(20.7~26.3)s vs.24.0(21.6~26.8)s,P=0.019]和凝血酶时间[18.4(17.9~19.1)s vs.18.9(18.3~19.4)s,P<0.001]缩短,而D-二聚体[270.0(170.0~460.0)ng/mL vs.220.0(137.5~352.5)ng/mL,P<0.001]、纤维蛋白原[287.0(243.8~331.0)g/L vs.255.0(221.0~292.3)g/L,P<0.001]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1(0.6~1.6)μg/mL vs.0.7(0.4~1.1)μg/mL,P<0.001]水平升高。在AIS患者中,WUS组较非WUS组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NIHSS3(2~6)分vs.2(1~4)分,P=0.005]、采血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更高(94.0%vs.84.0%,P=0.034),2组的发病到采血时间分布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1)。凝血功能方面,WUS组的APTT较非WUS组延长[24.8(21.5~27.5)s vs.22.9(20.5~25.9)s,P=0.004],其余凝血功能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延长与WUS独立相关(OR 2.082,95%CI 1.156~3.751,P=0.015)。结论 WUS患者的APTT较非WUS患者延长,提示WUS患者可能具有更差的内源性凝血活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