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颅底曲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

颅底曲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颅底角与矢状骨面型的形成有关,牙合平面或后牙牙合平面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比较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在决定矢状骨面型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颅底曲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综合效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患者及监护人对测量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7名个体的头颅侧位片(男100例,女107例,年龄12-20岁),利用Uceph软件、SPSS软件(版本17.0)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和分析。按照前后不调指数(APDI)值将样本的矢状骨面型分为3组:Ⅱ类组、Ⅰ类组、Ⅲ类组。SNK、LSD法比较各项相关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异。运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析法对颅底角(NSBa角)、牙合平面(FH-OP)、后牙牙合平面(FH-POP)与其他相关测量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牙合平面倾斜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及颅底角进行分组,并运用成组t检验法分别对相关骨性与牙性指标的进行比较。根据后牙牙合平面角度和颅底角度建立4个牙齿骨骼型组:小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S-F),小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S-S),大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L-F),大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L-S)。应用交叉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结果与结论:①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底角明显小于Ⅰ类和Ⅱ类,而Ⅱ类错牙合患者的后牙牙合平面明显大于Ⅲ类和Ⅰ类;②代表矢状骨面型分类的指标(APDI及ANB角)在牙合平面倾斜组之间并未发现差异;③颅底角和后牙牙合平面交叉分组的比较中,只有小颅底角-平坦后牙牙合平面组和大颅底角-陡峭后牙牙合平面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ANB角和APDI值存在显著差异;④结果说明,对于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的因素中,后牙合平面比牙合平面更具代表性;颅底角度和牙合平面倾斜度作为单独的指标在确立前后骨骼畸形方面存在局限性;颅底曲度和后牙合平面倾斜共同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在矢状骨面型形成过程中,颅底曲度及后牙合平面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补偿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