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医学伦理学》 >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对抗生物剽窃的一发'银色子弹'?

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对抗生物剽窃的一发'银色子弹'?

         

摘要

生物剽窃(biopiracy),也译作生物盗版、生物海盗、生物勘探,一般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未加补偿地进行商业化利用,甚至基于这些发明设立专利的行为^([1])。在近30年来相关的108个案例中,生物剽窃的应用领域遍及化妆品、医药、农业、工商业等多个行业,其中医药领域所占比例高达54%^([2])。而印度就是因生物剽窃而深受其害的国家之一,如姜黄、尼姆树等印度传统药用植物都曾被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申报专利。在这一背景下,设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TKDL)成了印度的一项创新性举措。TKDL于2001年开发,2003年投入使用,借助创新性的技术分类系统整理了印度医药领域的传统文献内容。目前,包括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在内的9个国际专利局都已签订协议,获准接入TKDL数据库。因此各国的专利审查人员可以通过国际化检索的方式对专利申请进行审查。印度称TKDL为生物剽窃的"有力震慑"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国际领导者"^([3])。我国也有部分从事中医药保护研究的学者,将TKDL视为一种较先进的制度,并致力于推动本土化的应用。如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医药专利数据库应当参照TKDL的技术和经验,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分类方法与编码体系^([4]),并加快建设我国专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5])。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国家图书馆系统应当促进传统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承,保障国际化检索性^([6])。还有学者论证了传统知识数字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数字化处理的三条原则^([7])。而本文则对TKDL的实际作用提出了不同看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