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大鲵古田山放流种群监测及成效评估

中国大鲵古田山放流种群监测及成效评估

         

摘要

增殖放流是保护全球两栖动物旗舰物种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该措施的成效缺乏监测评估,且技术方法尚不完善.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的同一时段,采用视觉遇见法、网笼诱捕法和环境DNA(eDNA)法对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国大鲵放流种群进行监测,从密度、生长、营养、繁殖和生态影响等多维度分析放流群体现状,探讨不同方法的优劣.结果显示:放流4-5年后密度为8.75尾/km,存活密度较高.两年间捕获的中国大鲵体质量和头体长虽无显著差异(体质量:T-test,N=27,P=0.341;头体长:T-test,N=27,P=0.17),但均呈增长趋势,平均头体长增长4.2 cm,体质量增长0.21 kg.个体体质量(Bd)和头体长(SVL)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总回归方程为Bd=0.067SVL-1.017(F=104.268,R^(2)=0.807,P<0.01).年度间个体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505),表明个体营养状况良好.传统视觉遇见法两年平均遇见率为30%,网笼诱捕法捕获率为43.34%,高于eDNA方法23.34%的平均检出率,各方法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因此,古田山适宜中国大鲵放流,群体生存状况良好,已自然繁殖,放流成效显著;本研究亦证明多方法结合是中国大鲵放流种群监测和评估的最佳策略;而放流群体的引入是否导致区域两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还需进一步追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