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中的破读

         

摘要

<正> 破读,或称读破,谓破其本来之音,而另读一音。音随义转,义变音异,字形虽同,音义则别,故有破读。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所谓“古书字少,假借盖多”者,言音义虽变化为新,而字形仍假借其旧。所谓“字或多音,观义点发”者,言字既因假借而成多音多义,读书时则须依照其义之不同,而点发其读音。这“观义点发”,就是指破读。如“质有精粗,谓之好恶,并如字;心有爱憎,称为好恶,并去声。”(见《史记正义》)“并如字”者,言“好恶”二字皆读“如字初音”,即读其本来之音,不须破读。好,仍读上声,呼皓

著录项

  •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5年第1期|47-50|共4页
  • 作者

    邵冠勇;

  •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学院院医古文教研室;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