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病毒学报》 >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

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

         

摘要

1996年6月至8月,青岛地区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大面积暴发流行病,死亡率达90%以上。发病对虾典型表征为甲壳白斑。病虾鳃组织匀浆滤液经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注射给健康对虾进行人工感染试验,9天内累计死亡率达100%,发病症状及体征与自然发病对虾相似。电镜下自然发病对虾鳃、胃、头胸甲下表皮、淋巴样器官、触角腺等组织细胞核内发现大量杆状病毒,未见包涵体;人工感染对虾相同组织中可见大量同样病毒。切片中病毒粒子有包膜,完整毒粒大小为125±76×345±16nm,核衣壳为85±65×295nm。核质内可见不同成熟阶段的病毒形态,部分毒粒一端有突出的乳头状结构。经氯化铯密度梯度纯化后,包膜全部丢失。负染标本显示,核衣壳呈杆状,螺旋对称,大小为80±13×380±243nm,衣壳由13~16条螺旋带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致病及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白斑征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WSBV)相似,是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本文称之为“中国对虾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Peneauschinensisnon-ocludedbaculo?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