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理论月刊》 >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论探源及其存在论革命意蕴

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论探源及其存在论革命意蕴

         

摘要

"感性—对象性"概念是理解马克思整个哲学存在论的枢纽。黑格尔对"感性—对象性"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纯粹抽象的思辨领域。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突破了黑格尔的纯粹思辨的抽象性,使整个哲学的基点落到了"感性"之上,但最终却陷入直观化的抽象当中。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感性—对象性"概念,进而使整个"新哲学"的"新基点"返回到真正的感性——"人与自然的原初对象性关联"之上。由此,他开启了整个"新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新视域",即"关系的原则代替了实体的原则",并最终通过哲学生存论路向的转向,实现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路向的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