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学前缘》 >弓长岭铁矿蚀变岩及富矿成因

弓长岭铁矿蚀变岩及富矿成因

         

摘要

弓长岭铁矿床是鞍山-本溪地区最典型的BIF型铁矿床之一,而且是该地区最大的富铁矿产区.从野外产出关系来看,弓长岭矿区的富铁矿与蚀变岩密切相关,蚀变岩与富铁矿基本上是形影相随.蚀变岩具有分带性,由富铁矿向外依次为镁铁闪石岩-石榴石岩-绿泥石岩-弱蚀变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弱蚀变岩保留了蚀变原岩的岩貌特征,矿物的蚀变并不完全,可见残余的原生矿物.强蚀变岩的蚀变较彻底,基本无原生矿物残留.将蚀变岩与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弱蚀变岩、石榴石岩、绿泥石岩与斜长角闪岩的痕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镁铁闪石岩的痕量元素特征更接近磁铁石英岩.再结合镜下特征、野外接触关系、主量元素特征等证据,认为除了镁铁闪石岩是由磁铁石英岩蚀变形成,其余蚀变岩都是由斜长角闪岩蚀变形成.根据各类蚀变岩中主要矿物的(Fe+ Mg)/Si值以及蚀变岩的SiO2和Fe2O3T含量变化规律可以发现,在蚀变岩和富矿形成过程中发生了Mg、Fe以及Si的迁移.对本次取样的样品进行原岩恢复和构造环境判别投图,投图结果表明,绿泥石岩和弱蚀变岩的最初原岩都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的玄武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