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学前缘》 >“软玉”一词由来、争议及去“软”建议

“软玉”一词由来、争议及去“软”建议

         

摘要

“软玉”这个术语近来饱受非议,非议不仅来自考古文博界,也来自宝玉石界.作为一个术语,“软玉”为何会受到如此广泛的非议呢?考古文博界的主体认识为:自古至清末文献中没有用过此术语,且该玉料质地并不软.事实上,以透闪石一阳起石为主要组成的玉料硬度已经超过玻璃和铁器,实际佩戴无磨损痕迹.为何被称呼“软”玉?中国有爱玉、尚玉的传统,且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这一术语的由来,意义重大.通过广泛收集全球相关文献开展分析与研究,发现“软玉”一词最早于1890年出现在日本的一本德语、英语和日语的矿物互译名的书册中.日本作者(Koto)用“软玉”来翻译英文词“Nephrite”.“nephrite”这个英文单词在西方出现时间大致可以锁定在16世纪或者之后,并于1846年用来描述我国上古玉器的主要矿物组成,这距我国广泛用透闪石质玉的时间晚了好几千年.“软玉”术语经留日学者引入中国,之后经过矿物学相关图书传播,于1996年被收入《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中.通过对“软玉”术语命名溯源,不难发现中华玉文化的重要载体——玉,在我国饱受战乱、贫穷与落后时期,于1890年被使用同宗语系的日本学者强加了一个“软(软)”字,之后这个“软”字便牢牢地附着.通过溯本求源,认为该术语的“软”字应该去除,这样既回避了“软玉”的最早命名可能存在的褒贬问题,也避免了一些顾名思义、不合实际的想当然的现象再度发生.今后关于透闪石质玉的术语称谓,我们推荐的术语为“玉”.这一称谓既尊重我国历史传统又兼顾现实;虽然我国用玉早期用玉种类不算单一,但到西周时期基本演变为单一的闪石质玉.最后提倡反思,我们文化自觉、自信、自爱、自珍的培养与建设是否依然任重道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