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广东医学》 >超声引导下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气管导管拔管反应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气管导管拔管反应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ight-sid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患者单腔气管导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非头颈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310例,男165例,女145例,年龄27~ 70岁,体重47~ 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0,C组)、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n=70,A组)、RSGB组(n=70,B组)和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n=70,D组).分别在患者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即时B组行RSGB,A组往气管导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2 mL,D组同时行RSGB和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记录各组入PACU即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3 min(T3)、拔管后5 min(T4)、出PACU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同时观察T2时患者的呛咳发生率及其程度,T5时各组患者的咽痛情况以及术后24 h的咽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T2和T3时,各组的MAP均较T1时显著上升(P<0.05),其中A组和D组显著低于C组和B组(P<0.05);T2时,C组和A组的HR均较T1时显著上升(P<0.05),而B组和D组较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D组显著低于A组(P<0.05);T2时,C组的呛咳发生率高达75%,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各处理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时,C组的咽痛发生率为35%,显著高于各处理组(P<0.05),而D组又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术后24h,B组和D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和A组(P<0.05),而B组与D组之间、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全身麻醉患者的单腔气管拔管反应,降低患者的术后咽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著录项

  • 来源
    《广东医学》 |2017年第5期|786-789|共4页
  •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麻醉科苏醒室,江苏苏州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麻醉科苏醒室,江苏苏州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麻醉科苏醒室,江苏苏州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麻醉科苏醒室,江苏苏州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麻醉科苏醒室,江苏苏州 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麻醉科苏醒室,江苏苏州 215006;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超声引导; 星状神经节阻滞; 利多卡因; 表面麻醉; 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