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人文天下》 >舞蹈基础教学语境下对身体结构的再思考

舞蹈基础教学语境下对身体结构的再思考

         

摘要

舞蹈作为一门以肢体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往往是通过直观的形象来表达情感,这使得在谈及舞蹈之时,会惯性的进入到艺术接受和艺术感知的理解之中,对于旨在欣赏舞蹈的观众来说,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从事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老师来说,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忽略到人体自然结构与科学训练的相关问题。从一个宏观视角来看,任何以人体为工具的运动应该首先是科学的,其次才是艺术的。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看看美术是如何在完善自身的需求下借助于科学方法的。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与画家已经不满足于在外表上临摹人体,而带有强烈好奇心的想要从人体的内部构造去了解,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初现雏形。达芬奇更是冒着被教会判定为异端的风险进行人体解剖。绘画和人体解剖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两件事,其实关系并不复杂,绘画和雕塑在塑造人物形象之时要涉及到人物的造型静态,即使是静态肢体语言具有细微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可能是情绪的,又可能是生理性的,故此,清晰地掌握人体构造与造型的关系对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探究性学习是艺术和科学的交汇点。可以说科学为艺术提供全面了解人体的途径,也极大的拓展了艺术家的想象空间。从这一点来看,了解人体构造对于舞蹈的基础教学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来讲,一切艺术范畴的肢体运动最直接的实现形式都可以归结为肢体,而从舞蹈艺术的规律来看,大部分是动态中完成运动的过程,而动态也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在十五万年前人类开始发展成直立的形态之时,重心随之升高,稳定性也随之降低,这意味着人类在完成某些动作时会完败给近亲黑猩猩。然而,幸运的是人类在直立之后进化出了更精致的神经与肌肉合力系统,这使得人类在稳定性先天不足的前提下依旧可以通过运动系统调节来获得动作的平衡与稳定。随之直立形态获得了美观与精准的双重意义。如果在完成某一动作时,运动系统所使用的协力配合方式不合理的话,肌肉就会产生局部过度紧张的现象,这不仅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能量浪费,还会增加完成动作的难度。所以合理的运动设计应该是相关的肌肉群有序的工作,而并非所有的肌肉群都处于紧张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