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 >北京地区雷暴云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及其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对比

北京地区雷暴云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及其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对比

         

摘要

为了对华北地区雷暴云微物理和起电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微物理-电耦合数值模式对2015年8月22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的一次雷暴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所得雷暴云微观结构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雷暴云宏观结构和各水成物粒子分布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宏观结构和根据双偏振参量反演的粒子相态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的雷暴云宏微观结构有较好的可信度。在发展阶段雷暴云电荷结构出现为"上负下正"反偶极性,在发展阶段后期,在雷暴云上部的主负电荷区中出现了正电荷中心。在成熟阶段雷暴云中总电荷结构呈现为典型的"正-负-正"三极性特征。

著录项

  • 来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 |2017年第4期|P.409-418|共10页
  • 作者单位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北京100029;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北京100029;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北京100029;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北京100029;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北京100029;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北京100029;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P427.321;
  •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 雷暴云; 微物理结构; 双偏振雷达观测; 电荷结构; 起电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