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气层段.通过薄片鉴定,对T2l4和T2l3-3及底部T2l1-1亚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与孔隙类型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共同影响了储集物性.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主要的孔隙类型有晶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

著录项

  •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76-281|共6页
  •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P588.245;TE122.221;
  • 关键词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四川盆地;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